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 5 - 10 年的时间来挽回。” 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 “人才” 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先掰扯清楚 “三代技术差” 到底差在哪,又为啥人才能破局,所谓三代,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从设备、材料到工艺的全链条断层。 欧美能造 3 纳米芯片,靠的是 EUV 光刻机、原子层沉积设备这些 “卡脖子” 工具,还有配套的光刻胶、特种气体。 但这些差距的核心,不是 “能不能造” 的原理问题,而是 “怎么造得好、造得快” 的工程技术问题 —— 而工程技术的核心,就是人。 再看华人人才在这条链上的分量,美国半导体行业里,华人不是 “边缘参与者”,而是 “核心构建者”。 英特尔的先进制程研发团队里,华人占比超 40%;应用材料的刻蚀设备技术方案,有一半出自华人工程师之手,就连 ASML 的供应链管理,都有华人专家参与。 这些人不是只做 “执行层”,而是能主导技术路线的 “决策者”,尹志尧自己在硅谷时,就牵头定义了两代刻蚀机的技术标准,全球现在用的刻蚀设备,基本都没跳出他当年画的技术框架。 这种 “懂原理、熟流程、能落地” 的人才,不是靠短期培养能出来的,而咱们恰恰有一大批这样的人,要么在海外掌握核心环节,要么已经回国搭建起研发团队,这就是 “5-10 年追平” 的底气来源。 更关键的是,华人人才正在形成 “技术回流” 的效应,以前是 “单个专家回国”,现在是 “整团队带技术回来”。 中微公司的核心团队,大多是尹志尧从硅谷带回来的老部下,熟悉刻蚀机研发的全流程,所以能快速突破 5 纳米技术。 华海清科的团队,来自美国泛林半导体,一回来就解决了薄膜沉积设备的核心难题。 这种 “带着经验回来攻关” 的模式,比从零开始摸索快太多,别人花 10 年踩的坑,咱们靠人才经验能直接绕过去,技术追赶的时间自然能压缩。 再看国内人才储备的 “增量” 优势,现在不是只靠海外回流,国内高校也在针对性培养 “实战型人才”。 清华大学的半导体专业,课程里直接加入 “光刻机原理实训”,学生毕业就能对接企业研发岗,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甚至和中芯国际合作办 “订单班”,教的就是芯片制造的实操技术,毕业生直接进车间当技术骨干。 这种 “高校 + 企业” 的培养模式,解决了以前 “理论强、动手弱” 的问题,每年能输送上万名能直接上手的技术人才,为研发团队提供了充足的 “后备军”。 对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子能事业,就能更清楚人才的 “破局作用”,当时咱们连核原料提取的基础资料都没有,钱学森、邓稼先这些科学家回来后,不是先搞理论研究,而是直接搭建 “产学研一体” 的攻关团队。 一边带学生培养本土人才,一边牵头搞设备研发,把理论快速转化为实践,短短几年能突破 “两弹” 技术,靠的就是这种 “核心人才牵头 + 本土人才跟进” 的模式。 现在半导体领域的情况更有利,咱们有海外人才带回来的技术经验,有国内快速成长的本土团队,还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做支撑,比当年的条件好太多。 其实半导体领域的竞争,本质就是 “人才争夺战”,欧美能保持技术优势,靠的是长期积累的人才梯队,咱们能追平差距,靠的就是华人人才的 “内外联动”。 海外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国内人才承接落地,形成技术回流、本土转化、再创新的闭环。 尹志尧说的 5-10 年,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这个闭环的判断:只要能持续吸引、留住、用好这些人才,技术代差就能一步步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