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31 22:52:37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根子上还是郭台铭押错了宝,一门心思想把产能往印度搬。他大概觉得印度人力便宜,还能蹭上苹果供应链多元化的风口,可现实给了狠狠一巴掌。 就在iPhone 17要提产的节骨眼上,富士康从印度工厂硬生生召回了300名大陆工程师,这已经是近几个月里的第二次了。这些工程师是带着技术和经验去的,负责设备安装和工人培训,他们一撤,生产线效率立马掉了下来,逼得富士康只能紧急空运台湾工程师填坑。 印度那边的底子实在太差,根本接不住这么大的产能。苹果想把销往美国的iPhone全放印度生产,可建供应链哪是搭积木那么简单。 中国大陆花几十年攒下的产业集群,光苹果的顶级供应商就有150多家在这儿设厂,印度满打满算才14家。 零部件得从越南甚至中国大陆运过去,组装好再发往全球,物流成本蹭蹭涨不说,还动不动就卡壳。 更头疼的是工人,苹果CEO库克早年就说过,大陆工人的技能和专业度才是留厂的关键,不是单纯图便宜。印度工人刚接触精密组装才四年,技术跟不上,连出勤都没保障,培训起来耗时长不说,还容易出残次品。 屋漏偏逢连夜雨,印度工厂这边还没理顺,订单就先掉了链子。富士康印度子公司Bharat FIH因为小米的订单骤降70%,不光三名独立董事接连跑路,两家工厂还得关掉一家。 这还只是安卓阵营的情况,苹果那边日子也不好过。美国关税政策跟悬在头顶的剑,苹果CFO早就预警,光第三财季就得因为关税多花9亿美元成本。 要是关税真涨到30%以上,全球半导体市场2026年可能缩水34%,到时候手机、电脑需求一降,富士康的代工订单只会更难看。 更要命的是,老家的地盘也被人抢了。立讯精密这些年追得特别紧,不光吃透了苹果的订单,还悄悄切入了英伟达产业链,拿到了AI服务器机架组件的订单,甚至在争取下一代产品的认证资格。 以前富士康靠规模垄断市场,现在大陆本土供应链起来了,从芯片到元器件应有尽有,客户有了更多选择,自然不会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郭台铭可能没料到,自己忙着往外跑的时候,竞争对手已经在身后抄了近路。 内部的成本压力也快顶不住了。虽然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的AI服务器业务涨得厉害,第三季度营收同比能飙170%,但撑起半壁江山的消费智能产品业务却没了动静,2025年上半年跟去年持平,全年增速还调降了预期。 为了降成本,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要裁员34万人,虽然官方没承认,但高层降薪、压缩非技术人员成本的消息可不是空穴来风,目标是把相关成本砍掉一成,年底前就得完成。 以前靠人海战术堆产能,现在人力成本涨了,机器人又替换了一批岗位,工厂自然没了当年的热闹劲儿。 地缘政治的坑也踩得结实。本来想靠印度规避关税风险,结果特朗普喊着要“美国制造”,逼着苹果把生产线迁回美国,印度工厂反而成了夹心饼干。 中印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没解决,征地、劳工权益这些问题时不时冒出来,建厂进度一拖再拖。郭台铭大概以为换个地方就能复制大陆的成功,却忘了当年大陆的优势是全产业链配套、成熟的技术工人和稳定的政策环境,这些可不是短期能复制的。 这么多事儿凑到一块儿,富士康想不泄气都难。大陆工厂的冷清不是偶然,外迁失败、订单下滑、竞争加剧,再加上全球市场的寒意,多重打击下,曾经的代工巨头自然撑不住了。 郭台铭或许到现在才明白,制造业的根基从来不是单纯的成本优势,而是产业链的韧性和市场的根基,这些东西丢了,再大的帝国也会说塌就塌。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