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 巴西外贸委员会正式宣布 10月28日,巴西外贸委员会管理执行委员会(GECEX)正式发布2025年第802号决议,对原产于中国的金红石型二氧化钛(钛白粉)作出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决定未来五年内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每吨1148.72至1267.74美元的反倾销税。 巴西这次对中国钛白粉动手,说白了就是本土企业扛不住竞争,借着反倾销的规则给自己找保护。这事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有苗头,现在终裁落地,等于把未来五年的贸易门槛给焊死了。 10月28号公布的终裁决议看着突然,其实从去年就开始铺垫了。2024年1月底,巴西本土的钛白粉企业Tronox Pigmentos do Brasil S.A.就递了申请,要求查中国的金红石型钛白粉。 没过三个月,巴西外贸部门在4月底就发了公告,正式启动调查,当时就把涉案产品的范围框定得很细,特意排除了锐钛矿型的,只盯着金红石型颜料下手。 中间还走了不少流程。去年10月初先出了初裁,认定中国产品确实存在倾销,紧接着就开征了临时反倾销税,税额从五百多到一千七百多美元一吨不等,算是给市场先敲了个警钟。 现在这份2025年第802号决议,就是把临时措施变成了长期政策,税额定在1148.72到1267.74美元一吨,一下就是五年,而且还特别注明了某些用于装饰层压板基纸的特殊钛白粉能豁免,规则卡得挺细。 核心原因还是中国钛白粉在巴西市场太能打了。这东西不是小玩意儿,是涂料、汽车漆这些行业的关键原料,巴西自己也需要,但本土产能跟不上需求。 过去两年巴西每年要进口12.5万吨左右的钛白粉,中国货占的份额从2022年的71%直接涨到2023年的80%,2024年第一季度进口量更是同比涨了45.9%,快到四万吨了。 这么猛的增长背后是实打实的性价比优势。巴西本土那家申请调查的企业,虽然钛原料80%能自己解决,还有每吨300美元的成本优势,但他们的产品出口价能卖到2800到3400美元一吨。反观中国企业,比如在江西的子公司,一季度出口离岸价才2270美元一吨,差价一下就拉开了。站在巴西本土企业的角度,不找办法拦着,市场早晚被抢光。 其实这事儿也不是孤例,算是全球对中国钛白粉产业的一轮“围堵”。早从2023年11月开始,欧盟就先动了手,后来印度在2024年3月也跟着发起调查,巴西4月跟上,等于主要出口市场接连亮了红灯。这些地方的逻辑都差不多,都是本土产业觉得扛不住中国产品的冲击,就用反倾销当盾牌。 中国这边也有自己的难处。国内钛白粉产能本来就居世界首位,行业集中度还高,这些年国内需求增长没跟上产能扩张的速度,只能靠出口消化,到2023年出口依存度已经到40%左右了。巴西这种占南美市场大头的地方加税,等于硬生生砍了一块重要的出口阵地。 但这事也不是一边倒的。巴西下游企业其实得跟着遭罪。钛白粉是涂料、塑料这些行业的核心原料,占原材料成本的40%都不奇怪。中国货被加税后,巴西本土企业就算保住了市场份额,也可能趁机抬价,最后成本还是会转嫁到涂料厂、装修公司头上,甚至影响到当地的建筑业。 欧盟那边就有先例,当地涂料协会直接出面反对加税,说会威胁整个330亿欧元规模的涂料行业生存。 中国企业也不是坐以待毙。之前欧盟初裁的时候,国内企业就积极应诉,最后还把税率给降了点下来。 这次巴西终裁落地,企业大概率会走同样的路子,一边抗辩争取更合理的待遇,一边就得赶紧开拓新市场,比如东南亚、非洲这些还没搞反倾销的地方。 还有长远的办法,就是搞技术升级,现在国内产品主要靠性价比,要是能在白度、耐候性这些指标上追上国际顶尖水平,开发点功能性产品,以后也不用总被反倾销盯着。 说到底,这就是场贸易利益的博弈。巴西本土企业要保饭碗,中国企业要保市场,两边都有自己的算盘。只是这税一征就是五年,接下来的日子里,中国钛白粉想再进巴西市场,就得付出更高的成本,要么咬牙扛税,要么倒逼自己升级。 而巴西那边,短期保住了本土产能,长期来看,下游产业的成本压力说不定会反过来拖累整个产业链。这种权衡从来都是反倾销背后最真实的样子,没有绝对的赢家。

![果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阿根廷笑称“感谢巴西的助攻”[捂脸哭]当巴西大豆](http://image.uczzd.cn/1592407693849225081.jpg?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