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31 21:52:15

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结清尾款才给左脚鞋,这招乍一看像段子,其实还真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说义乌商家发两千只右脚鞋这招是段子,那真是没见识过早年中印贸易里的那些坑。这看似荒诞的操作,全是义乌商户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实战经验,每一步都踩在曾经吃过的亏上。 义乌跟印度商人的生意早就火得发烫,2024年刚开年两个月,这里对印度的进出口额就飙到了69.2亿元,同比涨了快一半。人来得多了,鱼龙混杂的情况就难免。 早些年没少出乱子,有数据明摆着,2009到2011年这三年里,光是逃匿的印度外贸公司就有17家,欠下的货款足足2800多万,有家叫“牛津贸易(香港)有限公司”的更狠,一口气拖了102家商户的钱,总数达到1300万。对那些薄利多销的小商户来说,这笔钱能直接砸垮全家生计。 这些印度商人的套路都快成行业公开的秘密了。先付点定金把生意稳住,等货发出去就开始变脸。要么说货物有问题,要么扯海关查验,总之就是拖着不付尾款。 山西有家实业公司就栽过这个跟头,跟印度客户约好见提单副本付尾款,结果货一到港,对方直接要求先验货再给钱,还编造没付海运费、没提前验货的借口耍赖,拖了三个月最后干脆弃货,留下的滞港费、仓储费比货值还高。 这种情况在义乌早年也不少见,商户们上门要账,对方要么躲着不见,要么干脆卷铺盖跑路,跑到印度境内根本没法追。 更憋屈的是合同里的漏洞。义乌早年的商户大多是个体经营,做买卖靠的是朴素的信任,合同条款写得马马虎虎,好多关键细节都没明确。 比如货物到港不提货怎么办,产生的额外费用谁承担,这些没写清楚的地方全成了对方钻空子的缺口。 有商户试过打官司,可跨国诉讼耗时长、成本高,最后判下来的赔偿往往不够填补损失,反而搭进去更多精力。 吃的亏多了,商户们才琢磨出这些“土办法”。发右脚鞋不算最绝的,还有给服装分开发面料和辅料的,给电器拆开发主机和配件的,核心都是一个思路:把货物拆成没用的半成品,攥住关键部分逼对方履约。 这种办法看着糙,却精准戳中了对方的软肋。鞋子只发右脚,运到印度也卖不出去,仓储费天天涨,拖得越久对方损失越大。比起耗时耗力的法律途径,这招见效快多了。 后来义乌政府也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面帮商户设防。出台的指引文件里,从合同签订到报关结算,把每个风险点都标得清清楚楚,还教商户搞“文档生命周期管理”,把交易记录都存好留痕。 现在更有了信用数智中台,把99万多家经营主体的信用数据都整合起来,商户只要查一下就能知道客户的底细,提前避开老赖。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也跟上了,在迪拜、法兰克福都设了服务站,帮商户在海外维权。 不过老商户们还是会念叨当年的这些招数。不是愿意耍小聪明,实在是早年吃过的亏太痛了。那些逃匿的欠款、作废的合同、堆在港口的货物,逼着这群靠手艺吃饭的生意人,在规则还不完善的时候,自己造出了保护自己的铠甲。 现在虽说风控体系越来越全,定金比例、付款方式都有章可循,但“发右脚鞋”的故事还在市场里流传,成了提醒后来者的活教材。 说到底这事儿跟地域无关,就是生意场上的自保智慧。义乌商户最懂“诚信”俩字的分量,可这份诚意得给值得的人。遇到拿信用当儿戏的主儿,自然得拿出对应的办法。这招看着好笑,背后藏的全是小人物在国际贸易里摸爬滚打的心酸和精明。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