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慌了,竞赛凉了,教育变了 2025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一份新的竞赛名单,其中列出全国中小学生可以参加的正规比赛项目,总共有47项,这份名单的有效期将延续到2028年8月,时间跨度为三年,每项比赛每年只能举办一次,三年内累计最多举办三次,过去那种“天天有赛、月月有比”的情况,今后不再属于合法范围。 这份名单公布之后,升学这件事就跟加分彻底脱钩了,竞赛获奖既不能帮助学生进入更好的学校,也不能为高考成绩增添分数,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也再不能暗中参考这些证书,虽然这个政策之前就提过,但这次说得格外明确,态度也更加坚决,过去有人试图钻空子的做法,现在这条路已经被完全堵死。 过去家长打听比赛消息需要四处询问,有时还会遭遇骗局,现在教育部推出统一平台和配套的家长端应用,所有比赛的报名流程、成绩公布和最终结果都在这个平台上公开显示,未在该平台备案的比赛都属于违规行为,今后任何机构私下组织比赛,家长通过平台就能直接识别,不再需要盲目猜测。 政策规定归政策规定,下面的人不一定照办,有些地方把竞赛换个名称,叫它“素养展演”或者“创新挑战”,实际上还是选拔成绩好的学生,一些民办学校悄悄联系主办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去参加,培训公司也推出所谓“包赛”服务,交了钱就保证能获奖,这些做法现在不敢公开进行,但私下里还在继续。 家长们的想法也在跟着改变,过去总觉得孩子没拿到奖状就是落后在起跑线上,现在很多家长不再这样认为了,在一线城市里,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学习AI编程,组织他们参与社区调查,或是接触非遗活动,这些家长更看重孩子在过程中有没有认真动脑筋,能不能和他人合作,是不是能够坚持完成,至于最后有没有证书反而不那么重要,这种变化其实也和新课标提倡的方向合得上。 国外情况有所不同,美国青少年可以参加很多学术、体育和艺术类的比赛,这些比赛大多鼓励参与和团队协作,比如机器人比赛和科学展,重点不在于选出冠军,而是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学会合作,中国虽然已经清理了一批以发证书为主的竞赛项目,但还没有真正推广这种模式,大家仍然习惯通过比赛选拔优秀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 我朋友的孩子去年在数学竞赛中拿到一等奖,今年这位父亲却不再让孩子继续参加,他表示,之前参与竞赛主要是为了升学考虑,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再花时间在这上面意义不大,不如让孩子去学一些实际有用的技能,这种想法听起来虽然现实,却也很实在,教育本身不应该只围绕考试打转,孩子也不该被当成装分数的容器。 现在比赛数量减少,标准变得严格,家长们反而感到轻松一些,不用再奔波于各个培训机构之间,也不必为证书的事情焦虑,当然还有部分家长仍在坚持原有方式,认为没有竞赛就失去上升通道,但整体趋势已经明朗,教育这件事需要时间沉淀,急也急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