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老欧洲对中美高峰会谈吃醋了。 众所周知,欧洲大陆上,一半国家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地理或经济体量上的小国,另一半却揣着殖民时代留下的虚幻荣光,把欧盟的集体光环当成自己的底气,总觉得在全球舞台上该有和中美平起平坐的话语权,这种认知偏差让他们在中美每一次高层互动时,都难免生出被冷落的失落感。 从历史来看,英国、法国这些老欧洲核心国家,曾经的殖民帝国版图横跨全球,法语、英语一度是世界外交和贸易的主流语言,这种辉煌让他们至今难以接受“多极化”里自己只是重要一极而非中心的现实。 就像一个曾经的班级霸主,如今看到班长和新崛起的优等生频繁私聊,自然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感被稀释,哪怕自己早已没有了主导班级事务的实力。 这种心态投射到国际事务中,就是明明欧盟内部27国里,超过一半国家人口不足1000万,GDP总量低于5000亿美元,连中国一个经济强省都比不上,却总在国际议题上摆出指点江山的姿态。 现实中的欧洲,更像是一个拼凑起来的“大国模拟器”,表面上有统一的货币和贸易政策,内里却矛盾重重,根本无法形成和中美抗衡的合力。 2025年10月中美吉隆坡会谈刚结束,美方主动让步的消息传出,欧盟就立刻高调宣布要推进新一轮中欧峰会,还迫不及待发布《中欧合作路线图》,字里行间都透着“别把我们忘了”的焦虑。 可这份焦虑背后,是他们连内部共识都难以凝聚的尴尬,同年10月,欧盟讨论第19轮对俄制裁时,斯洛伐克的反对差点让整个计划搁浅,而关于动用俄罗斯冻结资产援助乌克兰的提议,比利时担心法律风险坚决抵制,匈牙利直接公开反对,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种内部撕裂的状态,让欧洲哪怕想在中美之间扮演“平衡者”,都缺乏起码的执行力,可他们自己却不愿承认,反而把这种无力感转化为对中美会谈的醋意,觉得是中美故意忽视他们的存在。 欧洲的大国错觉,还体现在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上,荷兰这个国土面积还不如中国一个省的国家,2025年居然敢以“经济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冻结资产、罢免中方CEO,完全没考虑到自己的产业链根本离不开中国市场。 他们天真以为中国会为了“顾全大局”忍气吞声,结果中国迅速实施芯片出口管制,直接导致德国大众、宝马等汽车工厂因缺芯停产,荷兰自己也面临巨额违约金赔偿,最后只能灰头土脸寻求对话。 这件事生动说明,很多欧洲小国把欧盟的经济体量当成了自己的底气,却忘了自己根本没有独立应对大国博弈的实力,这种误判正是大国错觉的典型表现。 在全球治理层面,欧洲总想重拾过去的规则制定权,却发现中美早已成为实际的主导者,欧盟2021年推出“全球门户”计划,号称要投资3000亿欧元在发展中国家建基础设施,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想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分庭抗礼。 可到2024年底,这个计划实际落地的资金还不到承诺的三分之一,很多项目要么停留在纸面上,要么因为附加了过多政治条件被合作国拒绝。 反观“一带一路”,已经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这种差距本应让欧洲清醒,但他们反而更加焦虑,每当中美就气候变化、贸易规则等议题达成共识,欧洲就会跳出来抱怨规则制定没有他们的份,仿佛自己才是全球治理的核心。 军费和国际影响力的落差,更让欧洲的醋意显得有些可笑,2023年欧盟各国军费总和约3000亿美元,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甚至不如中国的军费总额。 可就是这样的军事体量,欧洲却总想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刷存在感,比如在俄乌冲突中,欧盟虽然承诺了大量援乌资金,但实际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3%,还不及美国的零头,却要求在战后重建中拥有主导权。 当中美就全球安全局势交换意见、协调立场时,欧洲明明插不上手,却偏要通过发表联合声明、举办多边论坛等方式刷存在感,这种“越缺什么越炫耀什么”的心态,正是大国错觉催生的醋意写照。 老欧洲的这种心态,说到底是没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殖民时代的荣光早已褪色,如今的国际格局是靠硬实力说话的,中美无论是经济体量、军费开支还是产业链完整性,都具备了主导全球议题的实力,而欧洲虽然整体经济不差,但内部的分裂和中小国家的实力局限,让他们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 可他们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反而把中美高峰会谈当成自己被边缘化的证明,用醋意掩盖自身的困境。 其实欧洲如果能放下虚幻的大国身段,踏踏实实地整合内部资源,发挥自己在高端制造、绿色经济等领域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全球格局中稳定的一极,但可惜的是,这种小国格局里的大国错觉,还会让他们在中美互动的背景下,继续上演着自导自演的醋意大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