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晤结束后,华尔街日报今天(10月30日)下午报道:“特朗普表示,美国将立即降低对华关税,以换取中方配合打击用于生产芬太尼的化学品出口。美国贸易代表称,中国将放松对稀土出口实施的管制。特朗普还表示,中国同意购买‘大量的、非常大量的大豆’,并且‘农产品采购将立即开始’。” 先说说关税和芬太尼这对交换条件,2025年1月特朗普开始第二任期后,就拿芬太尼当借口,2月就给中国输美产品加关税,之后越加越狠。中方的反制关税也没含糊,立马就跟上了。 可关税战打下来,美国自己先扛不住了——美股半个月就没了4万亿美元市值,家电、日用品这些老百姓常买的东西全涨价,不少人都开始囤货,摩根士丹利、高盛这些大投行也接连下调了美国经济的增长预期。 中方这边,虽说靠金砖、RCEP这些合作拓展了不少海外市场,但美国毕竟是个重要的出口地,高关税压得不少出口企业喘不过气。 而芬太尼确实是美国的大麻烦,每年因为过量致死的人一直居高不下,白宫早就把这事儿当成民生头等大事抓,之前老说中方出口的化学品被用来非法生产,其实中方一直都在管制,只是美方总觉得力度不够。 这次用降关税换中方更配合,对美国来说是同时解了通胀和民生两个急茬;对中方来讲,既尽了国际责任,又能让出口企业松口气,算是两边都得偿所愿。 关税的事刚有眉目,稀土放宽管制的消息就让美国高科技行业慌了神。2025年2月中方对仲钨酸铵等25种稀有金属限产后,美国的芯片、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没踏实过。 要知道,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里占着没法替代的主导地位,不管是储量还是加工能力,其他国家短时间内根本没法替代。英特尔、特斯拉这些巨头最受影响,英特尔为了找替代货源,没办法只能花三倍的价钱从缅甸进货;特斯拉柏林工厂甚至因为稀土不够,一度减产。 现在中方放宽管制,对这些企业来说简直是救急,供应链稳了,扩大生产、搞研发的底气才够。 但这可不是中方单方面让步,当初管制稀土本来就是为了保护战略资源、推进产业升级,这次松口也是看在贸易对等的份上——美国高科技行业的需求摆在这里,咱们国内的稀土加工企业也能多拿订单,本来就是双赢的事。 最让美国农场主高兴坏了的,还是中国答应买“好多、特别多的大豆”这事儿。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最主要的出口买家,可自从2025年5月贸易战升级后,中方就没再买过美国大豆,9月份的进口量干脆跌到了零,去年同期还有170万吨。 这大半年下来,美国农场主惨透了——大豆堆在仓库里没人要,价格从每蒲式耳10美元跌到7美元,不少中小农场主全靠政府给补贴才撑得住。特朗普之前一边骂中方“搞经济对抗”,一边放话要断了食用油进口,那股急劲藏都藏不住。 现在中方承诺马上开始采购,农场主们总算能清库存、稳价格了,不少人已经开始联系货运公司,就等装船发货。 对中方来说,这也是实打实的需求——国内饲料、豆制品加工这些行业每年要消耗巨量大豆,之前转从巴西买虽然能顶一阵子,但多一个供应渠道就能降低断供风险,要是能谈个好价钱,对国内企业也划算。这种互补性的贸易,本来就该是双赢的局面。 其实这次谈成共识,早有迹象。从5月日内瓦会谈取消了91%的加征关税,到8月斯德哥尔摩会谈把剩下的关税暂停了90天,两边一直在互相试探、磨合。 毕竟打了大半年贸易战,谁都没捞到真正的好处——美国制造业没像预想的那样流回本土,中方的产业升级也没被拦住,反倒把全球供应链搅得乱七八糟。 这次会晤把关税、芬太尼、稀土、大豆这些核心矛盾一次性捋顺了,说到底还是两边总算明白“对着干没好果子吃,合作才能都划算”的道理。 现在最忙的要数中美两国的企业:中国出口企业忙着算关税降了之后能多赚多少,准备重新抢回美国市场;美国高科技企业赶紧跟中国稀土供应商对接订单;大豆贸易商更是连夜就把采购的细节敲定了,就怕耽误了“马上开始”的承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美经贸摩擦就彻底消停下来了。美国之前把50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进“实体清单”,中方也有自己的出口管制和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些分歧不是一次会谈就能解决的。 但这次谈成的共识,至少给后面的合作开了个好头,也给全球经济吃了颗定心丸。毕竟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咱们俩的经贸关系稳了,全球的供应链才能稳得住,经济复苏才有底气。 值得提一句的是,这次的共识全是对等交换,没谁是单方面吃亏让步的——美国降关税换芬太尼合作,中方放宽稀土换市场机会,大豆采购本来就是互补需求的正常结果。 这正好说明,平等互利才是经贸合作能长久的根本。接下来就看两边能不能兑现承诺了:关税到底降没降到位,芬太尼管控管得到底有没有用,大豆采购是不是真的“马上就开始”,这些细节才决定后面的合作能不能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