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马来西亚会谈之后,美国《纽约时报》发文称,特朗普折腾许久,实则只是在努力让中美经贸关系恢复到美国挑起关税战之前的状态,去解决他自己制造的危机。据日本共同网29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可能会下调对华加征的20%“芬太尼关税”。 中美经贸关系自2018年以来,经历了从局部摩擦到全面升级的曲折过程。美国率先对钢铁和铝制品加征关税,迅速波及数百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中国则以对等措施回应,导致双方贸易额一度下滑20%以上。进入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伊始,进一步将对华关税推高至145%的峰值,不仅加剧了美国国内通胀,还让全球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中国出口企业转向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分散了依赖度,而美国农业和制造业却承受了直接冲击,大豆出口量锐减至历史低点。这种不对称的损失,暴露了单边主义政策的局限性。马来西亚会谈作为第五轮磋商,聚焦于关税减让和市场准入,双方代表在吉隆坡就框架协议达成共识,避免了进一步的报复性升级。这次谈判的实质性进展,标志着中美两大经济体开始从对抗转向务实对话,旨在修复被人为制造的贸易裂痕。 《纽约时报》在会谈后迅速刊发评论,直指特朗普的贸易策略本质上是自食其果。文章分析指出,美国从2018年起通过301调查启动关税战,最初声称能带来制造业回流和就业增长,但实际效果远未如愿。相反,高关税导致美国消费者多支出超过2000亿美元,企业成本上升推动了供应链外移。报道强调,特朗普如今推动的关税调整,不过是试图将关系拉回战前水平,那时中美贸易额稳定在5000亿美元以上,互补性强于竞争。贝森特在会后表态,更是证实了这一转向,他表示100%额外关税已基本排除,中方将恢复美国大豆采购,并可能放松稀土出口管制。这些让步并非无条件,而是交换美方在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管制上的合作。纽约时报的剖析接地气地指出,这种“折腾许久”的努力,凸显了美国政策制定者在面对现实压力时的无奈调整,避免了经济硬着陆。 日本共同社29日的报道,进一步补充了芬太尼关税的下调细节。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可能将对华20%的芬太尼相关关税降至10%,作为对中方加强出口管制的回应。这一关税源于今年2月的禁毒行动,美方指责中国是前体物质的主要来源,导致美国每年超10万人死于阿片类药物滥用。报道指出,此举不仅是贸易让步,还涉及公共卫生议题的交叉。中方在回应中强调,愿意通过执法合作打击非法贸易,但前提是美方遵守WTO规则,避免将安全议题武器化。共同社的观察认为,这种具体领域的妥协,能为更广泛的经贸框架注入活力,避免贸易战拖累全球增长。结合马来西亚会谈的成果,这显示出特朗普团队在多轮谈判后,逐渐从强硬姿态转向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体现了大国博弈中务实主义的回归。 中美五轮谈判的进程,体现了双方从僵持到突破的渐进逻辑。第一轮在日内瓦聚焦知识产权,第二轮伦敦讨论农产品采购,第三轮斯德哥尔摩涉及出口管制,第四轮马德里处理海事物流措施,直至第五轮吉隆坡锁定整体框架。每轮磋商都积累了具体数据和承诺,避免了空洞的口头协议。贝森特的表态尤为关键,他作为财政部长,直接负责关税执行,强调中方大豆采购将达数百亿美元规模,这直接缓解了美国中西部农民的困境。稀土议题的松动,则回应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痛点,中国占全球供应90%以上,管制措施曾导致电池和芯片价格飙升20%。这些进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中美经济互补性的现实基础,美国依赖中国制造,中国需要美国市场和技术。这种联系让对抗成本过高,推动了谈判桌上的理性选择。 展望中美经贸的未来,马来西亚会谈虽是里程碑,但落实才是关键。协议框架需转化为具体执行,美方需兑现暂停额外关税的承诺,中方则需稳步推进采购和管制调整。全球经济学家预测,若税率回落到25%左右,将释放5000亿美元的贸易潜力,推动就业和增长。但潜在风险犹存,如地缘政治摩擦或国内保护主义反弹。总之,这次谈判的逻辑在于,互利共赢远胜对抗,中美携手才能稳住世界经济的基本盘。这也提醒各国,在全球化时代,单边行动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对话才能破解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