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赴韩敲定AI供应链合作:一场看似双赢,实则主导权倾斜的“世纪联姻”10月

可可的谈商业 2025-10-31 07:42:34

英伟达赴韩敲定AI供应链合作:一场看似双赢,实则主导权倾斜的“世纪联姻”

10月30日,一则重磅消息突发:英伟达CEO黄仁勋在韩国公开表示,将与韩国宣布多项合作,并期待次日与韩国总统会面。此次行程绝非普通访问,其核心目标直指敲定AI芯片供应链的深度合作,外界将其称为“世纪联姻”。但这场合作是否真为双方平等意愿的结合?答案或许是否定的——这更像是英伟达整合全球AI供应链的关键一步,韩国虽获得合作资格,却可能在无形中交出了行业主导权。

黄仁勋此行的目的清晰且明确。当前英伟达市值已突破5万亿美元,在全球AI算力领域占据绝对龙头地位;而韩国手中握有两样英伟达急需的“关键筹码”——HBM存储技术与先进芯片制造能力,二者正是支撑AI芯片生产的核心资源。

从双方的依赖关系来看,表面是相互需要,实则话语权严重失衡。在HBM领域,SK海力士占据全球超70%的市场份额,是英伟达H100芯片的核心供应商,预计到2025年,HBM业务收入将占其总营收的42%;三星也不甘落后,不仅刚通过英伟达12层HBM3E技术认证,还为争夺订单将该产品降价30%。可以说,没有SK海力士与三星的产能支持,英伟达的AI芯片订单根本无法落地。

但反过来,韩国企业对英伟达的依赖同样深厚。SK海力士三季度净利润实现翻倍,三星芯片部门利润增长80%,这两大企业的业绩爆发,核心驱动力正是全球AI需求的激增,而英伟达恰恰是这一需求的最大来源。

更关键的是,双方的合作地位并不对等。英伟达掌控着全球68%的AI芯片市场份额,其构建的技术生态壁垒难以被打破;而韩国提供的更多是生产制造能力,本质上是“产业链环节”而非“规则制定者”。英伟达掌握着AI芯片的技术标准与生态主导权,韩国企业则处于被动适配的位置,这场合作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此次黄仁勋的会面名单也暗藏深意:除韩国总统外,还将与三星、SK集团、现代集团的负责人洽谈。讨论范畴远超芯片领域,还涵盖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赛道——英伟达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整合芯片供应链,更希望将韩国的制造业体系整体纳入自己的生态版图。

合作中的“星际之门”项目更是凸显了英伟达的主导性。该项目每月需消耗90万片晶圆,这一数量是当前全球HBM总产能的两倍。为满足需求,三星与SK海力士必须全力扩产,而这也意味着它们将失去技术方向的自主选择权,彻底绑定在英伟达的发展节奏上。

由此,全球AI供应链正逐渐形成“英伟达+韩国”的集中模式,这对其他国家的科技产业而言并非利好。一家企业掌控全球算力走向,是否会引发行业垄断风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韩国企业的角度看,短期收益显著:SK海力士正是凭借押注HBM赛道,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对三星的反超——其DRAM市占率升至36.3%,三星则降至32.7%,这是近三十年来首次出现此类格局。但长期来看,风险同样存在:未来三年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增长将高度依赖英伟达订单,若AI需求出现波动或降温,韩国企业极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

简言之,韩国企业赚得了短期利润,却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失去话语权;而英伟达凭借核心技术与生态优势,持续主导着全球AI供应链的走向,韩国只能被动跟随其节奏前行。

0 阅读:7
可可的谈商业

可可的谈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