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的三姐马冰如,在北京一住就是26年,没司机、没保镖、没豪宅,出门靠公交,买

芸霄记史 2025-10-30 21:54:03

马英九的三姐马冰如,在北京一住就是26年,没司机、没保镖、没豪宅,出门靠公交,买菜砍半价,邻居只当她是“台湾来的马阿姨”。可一扒身份——前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亲姐,她到底图啥?又躲啥?   在顺义一个老小区里,马冰如算得上是最接地气的住户,每天拎着布袋子,挤着公交,偶尔和摊主为了几块钱你来我往,谁想到她背景这么大。   她却一点都不端架子,过惯普通日子,把自己活成了邻家老人的样子,正是这种反差,让很多人好奇:她是来避风头还是有别的打算?细究起来,其实她用最平实的生活方式,成了连接两岸的一座小桥。   这桥,建的是情感也建的是信念,1997年快五十岁的马冰如本可以在美国安享晚年,丈夫赵蜀远在美国ABB搞技术,两口子都过得挺舒服。   但为了丈夫的工作,她动身来了北京,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彼时顺义远没现在这么热闹,而马冰如凭着一身教书本事,在顺义国际学校一干就是十一年。   从普通老师干到中文部主任,她视中文教学为责任,从没把这份工作当作谋生,而是用心去帮每个孩子理解和热爱这门语言,外籍学生都喜欢她,家长更是放心,把孩子交给马校长没准能把对中文的兴趣激起来。   成了北京老住户,她低调做人,却忘不了作为中国人的担当,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她第一时间捐款,还发动校内师生父母一起帮忙。   她没讲场面话,只认认真真想着能为灾区孩子多做点什么,这套作风贯彻到底——她匿名捐建了鹤凌爱心小学,用父亲名字里的“鹤”字。   剪彩那天,孩子们喊她“马奶奶”,她忍不住就红了眼眶,这一切,都是她对家国的情感和父辈教诲的积淀。   其实,从小到大,她就深受父亲马鹤凌影响,马家一向反台独、重团聚,那种根植内心的责任感,早就不是表面文章。   马冰如1948年出生在长沙,战火把一家拆散,跟奶奶在衡山捡破烂度日,后来又辗转香港,终于在台北团圆,虽说日子稳了,但家族的信念更深刻,她没像马英九那样走政治路,而是选择教书、做项目、默默把自己的志向融合生活。   她的能量不光体现在教书,更在两岸沟通上,2014年母亲去世,她和大姐马以南公开支持马英九两岸政策,2023年马英九祭祖,她推动大陆高校优秀学生赴台交流,与台湾同龄人真诚互动,让年轻人间少点隔阂多点了解。   学生们回来发现,两岸的孩子其实想法差不多,两岸年轻人的生活接轨很快。   如今马冰如退休了,还住在顺义老房,不换家具不添电器,街坊们熟悉她,也知道退休后的她还是停不下,遇到两岸交流新项目就特别上心。   姐妹都在美国定居,只有她坚守大陆,说自己心之所向,她的选择很清楚——家庭血脉和民族文化都是她割舍不了的东西。   马冰如的“隐身人生”,不是逃避什么,也没有图利益,她用质朴的方式扎根北京,用一腔真实做事做人,搭建起两岸交流的温暖通道。   如今中国越来越强,两岸话题也复杂,她无声无息,却比很多明星政客做得实在,这样的人,或许才是真正一座桥梁,无需高调,但永远值得尊重。   参考信源:中国新闻网——马英九三姐赴四川地震灾区 情感丰富眼眶泛泪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