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驻瑞典大使耿飚遭到了瑞典军官的轻视:“大使先生,你带过多少兵?”

理大国迷雾 2025-10-30 20:51:09

1950年,中国驻瑞典大使耿飚遭到了瑞典军官的轻视:“大使先生,你带过多少兵?”耿飚回答:“十几万吧!”对方听完,顿时愣住了。 因为,当时瑞典全国兵力加起来也不足六万。 1950年,新中国面临西方阵营的外交孤立,瑞典在当年1月率先承认新中国,并在5月9日成为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瑞典作为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需要一位能镇住场面的使者。 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选中时任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耿飚出任驻瑞典大使。 耿飚不仅战功卓著,在抗战期间曾成功护送美军观察组,在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也有过与美蒋代表交锋的外事经验。 启程前的特训班上,这位惯于握枪的手开始练习西餐礼仪,苏联外交官教授的“刀叉兵法”,让他笑称“比攻克碉堡还难”。 招待会上的对话,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交锋。 提问的瑞典军官对亚洲军事力量心存轻视,但当他听到耿飚简略提及“十九兵团”时,立刻意识到对方分量, 这场对话背后是实力的彰显,耿飚曾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即杨罗耿兵团)副司令员,指挥过十余万兵力参与平津、太原等重大战役。 他以最简洁的方式,瞬间改变了对方的态度,为新中国外交官赢得了尊重。 更让卡尔森震撼的是,耿飚随后补充的细节:“每个兵都是农家子弟,用三八大盖打赢美式装备。” 这间接回应了西方对中国军队“人海战术”的刻板印象,凸显了战略智慧的价值。 当时瑞典媒体常将新中国描绘成“农民政权”,耿飚用事实展示了现代中国军人的素养。 在瑞典三年任期内,他深入调研并报回国内的多份报告,如瑞典特种钢产业、丹麦风力发电、芬兰植树造林经验等,都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参考。 他还成功推动了与北欧国家的早期文化交往和经贸合作。 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舆论对新中国多有误解。耿飚利用瑞典的中立国地位,积极开展工作。 1950年底至1951年初,丹麦和芬兰也相继与新中国建立公级外交关系,耿飚受命兼任驻丹麦公使和驻芬兰公使。 这些努力为新中国在冷战铁幕上撬开了一道缝隙,使北欧成为当时中国与西方世界保持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 当1952年他离任时,瑞典报纸罕见以整版报道赞誉“这位将军大使用履历书写了新中国的外交名片”。 他从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转型为一名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外交官,为新中国早期外交,特别是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奠定了务实而富有尊严的基调。

0 阅读:0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