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宣布了他的看法:大量中国理工人才在美国扎根,竞争压力正在加码。 张忠谋这老爷子浸淫半导体行业快一辈子,从德州仪器的工程师做到台积电的掌舵人,亲手把台积电做成全球七成高端芯片的代工厂,他嘴里的“竞争压力”从来不是空话,毕竟见过太多技术迭代里的生死局,这话里藏着的是行业最真实的生存逻辑——人才才是半导体竞争的根。 别以为“人才扎根美国”只是句笼统的感慨,数据早把实情摆得明明白白。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去年的报告显示,全美20万芯片从业者里,亚裔工程师占了三成,而华裔又占了亚裔群体的六七成,算下来每三个美国芯片工程师里就有一个华人面孔,总数超四万。 更关键的是这些人都扎在核心岗位,不管是晶体管微缩、极紫外光刻,还是EDA算法优化,全是决定技术方向的关键环节,缺了他们美国芯片迭代速度得慢一半。 现在美国四大半导体巨头的掌舵人里,三个是华人背景:英伟达的黄仁勋把显卡做成了AI时代的“算力粮食”,AMD的苏姿丰带着公司从破产边缘逆袭成CPU巨头,就连刚接下英特尔烂摊子的陈立武,也是靠十年把Cadence股价拉涨32倍的狠角色。 陈立武接手的英特尔去年亏了188亿美元,市值只剩英伟达的零头,可他一上任就喊出要搞对标英伟达的AI芯片、做世界级代工厂,这背后靠的就是硅谷里那帮华人技术骨干,毕竟他当年投资过中芯国际,太懂华人工程师的技术实力有多硬。 这些人才带来的可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压迫。台积电现在还攥着2纳米制程的优势,但美国那边靠着华人团队在AI芯片领域已经拉开差距,黄仁勋的英伟达仅凭GPU就垄断了全球AI算力市场,连马斯克都喊“抢GPU比抢毒品还难”。 更要命的是,英特尔、AMD这些企业的代工业务正在发力,陈立武要建的代工厂一旦起来,第一个要抢的就是台积电的客户。而支撑这些野心的,正是那些在硅谷实验室里调试电路、优化架构的华人工程师,他们拿的是美国的薪水,用的是中国顶尖高校打下的底子,最后造出的技术壁垒反过来压向行业对手。 张忠谋的担忧里,藏着对行业本质的清醒——半导体这行从来不是靠设备堆出来的,而是靠几十年积累的技术直觉和工程经验。美国能卡脖子的EDA软件、光刻设备,核心专利里一多半有华裔发明人的名字,长江存储曾经拆过ASML光刻机,发现精密光学模组竟是苏州制造,研发者全是上海交大的天才。这些人才在美国扎下根,等于给美国的技术霸权续上了最关键的“智力燃料”,而台积电这样的企业,就得面对越来越近的技术追兵。 说到底,张忠谋点破的不只是人才流动的现象,更是全球半导体竞争的核心逻辑:谁攥住了顶尖人才,谁就攥住了行业话语权。那些扎根美国的中国理工人才,用专业能力撑起了美国芯片产业的“隐形脊梁”,也让台积电的领先优势越来越难守。 这压力不是虚的,是每一个技术突破、每一次产能扩张里都能摸到的实感,毕竟在半导体行业,从来都是“得华人工程师者得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