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理黄循财直言:美国才是东南亚最大投资国,不是中国!更扎心的是,不管咱们对东盟多友好,大多东盟国家还是悄悄站队美国!当然不是说他们跟咱们交恶,跟咱们来往多是看利益,但他们心里的忌惮和无奈,才是关键! 根据美国白宫2025年10月26日发布的联合声明,美国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签署的贸易协议中,明确维持了对东南亚四国19%-20%的关税税率,并承诺通过“印太经济框架”提供技术转移和供应链支持。 这种“经济诱惑+安全捆绑”的模式,确实让部分东南亚国家尝到了甜头——马来西亚获得美国对1711个关税项目的豁免,涉及出口额52亿美元;越南同意削减美国商品进口关税,换取波音飞机订单和农产品市场准入。 但若将镜头转向更宏观的经贸图景,中国的存在感同样难以忽视。2023年,中国与东南亚贸易额突破6.1万亿元,占区域外贸总额的19.6%,而美国仅占12.3%。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存量超3000亿美元,覆盖基建、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核心领域:中老铁路开通后,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雅万高铁让印尼首次拥有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这些项目不仅拉动就业,更重塑了区域经济格局。 东盟国家的“摇摆”并非单纯出于经济考量,更深层的原因是安全领域的“不对称依赖”。新加坡的案例极具代表性——这个国土面积仅734平方公里的城邦,掌控着马六甲海峡这一全球1/4原油、1/3集装箱的咽喉要道。 美国在樟宜海军基地部署濒海战斗舰和P-8反潜机,表面是“维护航道安全”,实则将新加坡绑上了安全战车。黄循财曾直言:“管理好误判,控制好底线”,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新加坡可以在经贸上与中国合作,但绝不会在安全问题上挑战美国。 这种逻辑在越南身上同样明显。2024年,中国是越南最大进口国,美国则是最大出口市场,中美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一半。 但越南在南海问题上始终保持谨慎,既接受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议,又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这种“左右逢源”的背后,是越南对中美军事力量对比的清醒认知——得罪美国可能面临金融制裁或技术封锁,而疏远中国则可能失去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订单。 东盟国家的选择,本质上是一场风险与收益的精密计算。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新加坡的成功在于英国法制”,但现实是,若没有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再完善的法制也难以让这个小国成为东南亚经济“优等生”。 如今的黄循财政府,延续的正是这种“依附性生存”策略——通过允许美国使用军事基地换取安全承诺,同时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保持经济活力。 这种平衡术的脆弱性也日益显现。随着中国推进“中老泰铁路”连接线、加速开发瓜达尔港等替代通道,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价值可能被稀释;而马来西亚、印尼扩建港口争夺航运份额的举动,更让新加坡的“海峡筹码”面临贬值风险。 更棘手的是,美国要求东南亚国家在芯片、供应链上配合“脱钩中国”,这种政治附加条件正在侵蚀中国的投资环境——2025年,部分东南亚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推迟了中国企业参与的5G基站建设项目。 东盟国家的困境,折射出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普遍焦虑。他们既渴望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又害怕被卷入中美对抗的旋涡;既需要美国的安全保护,又厌恶其强加的政治条件。 这种矛盾心理在2023年《东南亚态势报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61%的受访民众认为若被迫选边站会选择美国,但文莱、马来西亚、印尼三国却更倾向中国——这种分裂恰恰说明,东盟内部尚未形成统一立场,各国仍在根据自身利益调整策略。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RCEP框架下区域产业链深度整合,以及中国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领域的技术输出,东盟国家与中国经济的绑定将更加紧密。 但美国也不会轻易放弃这块战略要地——从AI巨头在东南亚建设数据中心,到通过“印太经济框架”构建技术壁垒,华盛顿正在编织一张将东盟纳入其科技生态的网。 这场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但有一个真相愈发清晰:当小国试图在大国间玩平衡时,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是双刃剑。您如何看待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的“走钢丝”策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