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走,中国和东盟的节奏就变了,连续开了两场没有美国的会。 有时候不需要多说,行程本身能把态度摆出来。 10月27日这天,特朗普从马来西亚起飞去日本,美财长贝森特也跟着离开,镜头切回东盟这边,节奏马上换成另一套。 中国和东盟把两场关键会排上去,名单里没有美国代表,RCEP领导人会议,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议定书签署仪式,两块板子一起落地。 如果说是巧合,想一想时间点,两天之内,主题全是规则、自由贸易、多边协定,话不在嘴上放,在流程里走,亚洲这边欢迎来访,运转方式不靠外面带节拍。 特朗普这趟亚洲行拿了四份所谓贸易协议框架,摊开看,思路还是高关税换准入,美柬框架,美越框架,美泰框架,一样的路数,你要卖货进来,先把我的账算清楚,具体数字摆着,对柬埔寨36%,印尼32%,越南20%,泰国36%,合作标签贴上去,关卡一层一层加,东盟国家心里有比较,美国口径讲自由,动作经常是加税、封锁、退群,身边的伙伴更愿意把规则写实,流程做顺,特朗普转场的空档,RCEP领导人会议从签文件到进入制度运行,已经往里走了一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议定书也完成签署,台上台下都是熟面孔。 没有美国在场的会,推进起来更像平时工作,大家盯的是怎么协同,谈判桌上的句型不需要抬高音量,特朗普这边画框,门槛留着不降,所谓四连签没有触到实质性降税,框架归框架,落地还得自己补,中国和东盟这边把题目写具体,监管标准怎么对齐,货物检验时间怎么压缩,中小企业怎么进得来出得去,制度设计放在章程里。 清单上有数,把日常环节一项项打通,站在东盟国家的立场,两个选项摆在台面,政策稳定、规则清楚这一条,更容易算账,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在RCEP会上也把思路点明,我们需要深化合作,提升对外部冲击的韧性,这句话落到产业链上,就是把可控的部分握紧。 RCEP这张牌桌是东盟搭起来的,召集方不做老大,中国在这个结构里不是去抢话筒,而是把基础设施和制度工具先放好,统一报关系统在牵头建,关税表和原产地规则先试点,物流一体化和跨境电商对接在带着跑,这套分工东盟协调,中国出力,日韩补技术,澳新补能源,路径清晰,美国想进来改变节奏,谈判期都没有在场,现在再把旁支插进主干,节拍已经向前。 自贸区3.0不是另起炉灶的条约,老框架加速提标,核心是四个字,流动自由,人流更顺,商务签证互认提速,货流更快,通关时间再压四成,数据互通,数字贸易协议写进文本,服务更开,金融、物流、保险逐步放开准入,过去能做,现在是好做、快做、成本更可控,这些变化对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这类在中国—东盟产业链上嵌得很紧的经济体,订单从中间加工变成前后端一体,流程短,交期稳,替换成另一套不熟的链条,风险和成本都要重新评估。 美国这几年在亚洲动作不断,印太经济框架,四方会谈,重返亚太的提法持续出现,台下的生产和贸易在往前走,亚洲自己在写新章节,美国强调竞争,中国和东盟把共赢放进条目,安全圈用排他设定的思路和共同发展区的做法不在一个逻辑里。 控制感的话题是外部关注点,东盟把饭碗端稳当作中心任务,这两天的现场也能看出轨迹,特朗普离开,RCEP推进到运行,自贸区3.0签署,没有安排美国观察员,东盟媒体报道的是会议成果,版面里很少提到美国,不是刻意排斥,区域内的重心在自身协同,亚洲去美国中心化的趋势在真实发生。 格局摆在这,存在感是一种表达,连接感是一种工作,站队是外部的提问,稳经济是区域的回答,你讨论你的议题,我们修我们的路,中国在这条路上一直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