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放台湾,最大的阻力是谁?美国?不!最大的阻力是日本! 这几年一提台海局势,

点卯 2025-10-29 18:08:56

要解放台湾,最大的阻力是谁?美国?不!最大的阻力是日本! 这几年一提台海局势,目光就盯在美国,军售在走,航母在转,经济牌一张接一张,口号里放着印太,岛内那拨人喊着口号,镜头里很热闹,问题抛出来,真要动到统一这道关口,最大阻力到底谁在前面。 不是美国,也不单是那几张熟面孔,日本这个名字,往往被放在后排,声音却没有消过。 往回翻,1895年马关签了字,台湾被推到日本手里,五十年按下去,资源从岛上往外抽,糖在走,米在走,林木在走,工厂在起,港口在扩,表面是现代化模样,里子是输送带,节奏很准很稳。 治理架子搭起来,总督府压在中轴,铁路从北到南,港区码头堆高货垛,纸面上的进步很好看,用途对着效率,1905年把土地丈量一遍,最肥的块划进移民名单,原住地被切走,山脚下又多了几处新屋檐,糖厂合并成片,1910年出口数字飘上去,三十万吨被装船拉回本土,基隆到高雄的铁道拉直,战事一起就顺手成了运兵线。 经济只是外套,里层贴身的是学校,是语言,是日常里的每个动作,汉学课本被收走,公学校挂上牌子,讲台上换成日语,学生站在操场念诏书,课本里放着神道故事,神社成了节日的中心,1937年枪声响在大陆,岛上这边把“皇民化”再往前推,名字改过三十万,户籍里出现了全新的读法。 寺庙换成神社,香火清理干净,汉文书籍被整理打包,院子里堆起来点火,读书人把古籍抄在小册子里,放在木箱底下等孩子长大再看,餐桌上的筷子换样式,衣柜里多了和服,年节不再以农历计,教材从头到尾连着一条线,身份的定义从课堂进去,从生活里落地。 今天看台湾社会里那种对日本文化的熟悉感,动漫在屏幕,乐队在耳机,旅行攻略里是一家家的拉面店,这股子亲近不是一夜之间来的,是早年那套路径留下的惯性,有人说日本带来现代化,地铁干净,路面平齐,店铺有秩序,这话听上去顺耳,掀开一层看,铁路优先的是军需运输,糖厂优先的是供给本土,教育优先的是身份重塑,用途和受益并不在一个坐标上。 1945年战局落下帷幕,台湾回到中文路牌,日本人的身影不在街头,手法换了种方式留下来,1952年日华和约签过,名片上还留着往来,1972年中日建交,驻台机构换个叫法继续运转,交流协会的招牌挂到现在,后面还有商会,还有学会,还有各类友好组织,课程、展览、影展、联谊,一年里排得满满当当。 走在台北的街道,书店的角落摆日本杂志,咖啡馆里放着J-POP,百货商场做和风特展,人潮进去拍照,政治人物的公开场合,亲日的表达不稀奇,媒体镜头给到位,镜头外的反应也平静,2024年日本天皇生日的酒会有人到场,韩国瑜在那边碰杯,赖清德也在同一空间寒暄,社交媒体把画面切来切去,评论区里把话题延长,亲日在选票场里是加分项,这个氛围不用解释。 镜头从文化拉回到海面,日本海自的大船在走位,出云号出现在宫古海峡,航线很熟,历史地图能对上点,信号很直白,美日“利剑”联演再排上日程,导弹试射的画面在新闻里循环,舰队相互标定,海空协同把节奏练熟,口头上一中原则挂着,行动里的配合并没有松,太平洋方向的后勤节点,日本这一环不松手,美国的计划就得绕远。 很多人盯着美国的动作不眨眼,军售的清单、军机的航迹、法案里的条款都在变化,日本在旁边做的,是让一部分人不急于靠拢大陆,心理层面的牵引线拉得久,态度会被慢慢调到另一个区间,外在的干预看得见,内里的偏好不容易被察觉。 真正卡住统一节奏的地方,落在认同这个词上,年轻人从小看节目、看综艺、看动漫,大学里上日语选修,社团做日本文化周,中华文化的贯通度被稀释,典籍离日常越来越远,三节两寿的意义说不清,祖辈讲的故事没时间听,文化母体产生了错位,这不是口号能扳回来的事。 要把根往回接,需要耐心,把历史讲成故事,不是背诵年份,把典籍带进课堂,不是摆在玻璃柜,把走过的路和现代技术并排放,既可以做芯片,也能读经史,既会工程图,也能写毛笔字,社区的展览多开几场,学校的读书会多办几期,两岸的学术史料共享做细一点,影视作品把真实细节做足一点,年轻人看得进去,才谈得上认同从心里长出来。 日本这条线要看清,它不是贴着政治口号来的,它绕着文化、教育、消费、旅行这些入口,一点点把习惯塑出来,把亲近感养出来,长期拉扯的结果,是你问自己是谁的时候,会犹豫一秒,这一秒就是麻烦。 台湾的未来落在岛上的人怎么想,外面的力量会影响,不会决定,统一这件事不只是军力和经济的对比,还得有文化和信念的坐标,把历史说清,把来处认定,把共同体的感觉拉回来,很多钉子在木头里看不见,要一颗颗拔,慢,但能拔。 说到底,路径要稳,语气要平,事实摆在前面,情绪放在后面,尊重现代生活的便利,也把文化血脉的连续接好,外显的挑战可见,潜在的影响要警惕,路在线上,走得久一点,也能走到终点。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点卯

点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