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荒唐”,特朗普下令美国航母改回去 10月28日,访日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同前往美海军横须贺基地,登上了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 刚踏上航母甲板,特朗普就对着列队的美军官兵发表了演讲,一开口就抛出了重磅消息——他要签署行政命令,让后续新建航母全部改回使用蒸汽弹射器和液压升降机。他特意对着官兵发问:“你们觉得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哪个更好?”这话一出口,台下有官兵立刻接话“蒸汽弹射”,特朗普马上接过话头,直斥电磁弹射器“愚蠢、荒唐”。他特意提到“福特”号上的电磁弹射器,称那是“花费了几十亿美元的愚蠢电力系统”,还调侃一旦出故障,得去麻省理工学院请最聪明的人来修,话里满是嘲讽。转而夸起蒸汽弹射,说这东西用了50年,性能一点不差,维修起来更简单,“用锤子和喷灯就能修好”,甚至直言“我喜欢蒸汽,我们要回归蒸汽动力” 。 很少有人知道,特朗普对电磁弹射的不满早不是新鲜事。他第一任期内就多次批评这套系统,觉得它既复杂又烧钱,“数字化系统要多花数亿美元,而且根本不好用”,当时就放出过要改回蒸汽动力的话。这次登舰再提此事,还强调自己“是认真的”,显然是要把多年的不满变成实际政策。可他似乎没考虑,“乔治·华盛顿”号本身就藏着美军装备维护的痛点——这艘航母去年刚结束中期大修,原本四年的工期拖到� ��近六年,核心原因就是蒸汽涡轮机损坏等机械问题 。连成熟的蒸汽动力系统都能出这么大纰漏,真能说改回去就万事大吉? 但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美国海军这些年在电磁弹射上砸的钱,难道就这么打水漂了?要知道,美军正在全力推进“福特”级航母建造,二号舰“肯尼迪”号施工进度已达90%,舰载机弹射系统很快就要进入测试阶段。“企业”号和“多利斯·米勒”号也在并行建造,采用的都是“双份采购”模式,就是为了提速保产能 。特朗普一句“改回去”,等于全盘否定了美军新一代航母的核心技术规划,那些已经预制的舱段、调试的设备,难道要全部推倒重来? 更矛盾的是,美国海军眼下正急着提升航母产能。“福特”号在中东、“里根”号在西太平洋,多艘航母同时承担前沿部署任务,连“艾森豪威尔”号都曾超期部署8个月,陷入“疲于奔命”的窘境。海军官员早就放话,要“成双成对”地造航母、用航母,才能跟上全球安全形势的变化 。这种时候推翻技术路线,只会让本就紧张的建造进度再添变数——船厂要重新调整生产线,官兵要重新接受训练,供应链要回头适配老设备,这些都要花时间、花钱,反而可能加剧航母部署的缺口。 特朗普的判断,似乎完全锚定在“维修难度”上。他盯着电磁弹射的故障记录,却没看到技术迭代的必然过程。“福特”号刚服役时确实问题不断,但经过几年调试,其弹射效率已逐步提升,美军也在积累维护经验。蒸汽弹射虽可靠,可弹射重量、效率和兼容性都已摸到天花板,根本无法适配未来更重的隐身战机和无人机。用几十年前的技术应对未来战场,这到底是务实还是短视? 更值得琢磨的是,他选择在“乔治·华盛顿”号上宣布此事,绝非偶然。这艘航母刚于去年11月重回横须贺,第二次担任驻日前沿航母,被美军视为“对西太平洋安全最重要的投入” 。在这样一艘象征“前沿存在”的航母上,否定新技术、拥抱旧系统,更像是一场面向军方和盟友的“表态秀”——用“可靠”“省钱”的标签,掩盖美军装备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可这种表态,恰恰暴露了决策的随意性:军事装备发展本应遵循技术规律和战略需求,却要屈从于个人偏好。 美军航母的困境,从来不是换个弹射器就能解决的。“艾森豪威尔”号在红海耗了8个月,打了10亿美元弹药仍收效甚微,本质是战略失当导致的消耗战;“乔治·华盛顿”号大修延期两年,暴露的是造船工业产能不足的问题 。这些深层矛盾不解决,就算全换回蒸汽弹射,航母群“进退两难”的窘境也不会改变。 决策的短视,往往比技术的缺陷更可怕。特朗普的行政令一旦签署,影响的不只是几艘航母的建造,更是美军未来几十年的装备技术路线。那些为电磁弹射付出的研发成本、积累的技术数据,很可能就此停滞。这到底是为了军队“好用”,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