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有人说中国盟友少,如果和美国打起来,会有至少三十多个国家会帮助美国,而帮助中国的连三个都没有。其实中国有四个忠心不二的盟友,中国陆军,中国海军,中国空军,中国火箭军。有这四个盟友足够战胜一切敌人。 美军虽有北约三十余个成员国支持,但中国四大军种的实战能力与协同效应,已形成独立有效的战略威慑。 中国陆军的作战能力经过实战化检验,实力坚实,2025年国防部公开的西部战区演习数据显示,某合成旅在高原复杂地形下,完成12小时穿插300公里的战术机动,较2019年同科目演练提速40%。 装备迭代方面,新式15式轻型坦克已批量列装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实兵对抗中,其高原机动性能显著优于印度装备的T-90S。 回溯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以徒步穿插方式包围美军王牌师;当前陆军的信息化、机械化水平,已实现从“以弱胜强”到“以强制强”的跨越。 海军发展成就显著,实现了跨越式提升。2025年9月,辽宁舰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开展实战化演练,全程未依赖海外基地补给,依靠伴随的综合补给舰达成30天持续部署,这一部署能力在十年前尚无法实现。 对比2009年海军护航亚丁湾时仅能派遣两艘驱逐舰的规模,当前055型万吨驱逐舰已列装8艘,003型航母福建舰完成第三次海试,其搭载的电磁弹射技术已接近美国福特级水平。 2024年南海维权行动中,海军两艘055舰对美军“里根”号航母形成南北夹击态势,迫使美舰提前撤离,直接体现了海军硬实力。 空军的攻防转型成效显著。2025年珠海航展上,歼-20隐身战机首次展示内置弹舱挂载的新型中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较美军AIM-120D超出20%。国防部通报数据显示,2024年空军战机前出西太平洋开展远洋训练达48次,较2018年提升三倍。 对比1996年台海危机时期,空军主力歼-8战机面对美军F-16不具备优势的局面,当前歼-20与歼-16组成的作战编组,已能在第一岛链内构建绝对制空权。此前美军侦察机抵近侦察时,被歼-16以干扰弹驱离,即为明确警示。 火箭军作为“镇国重器”,是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2025年公开的东风-41洲际导弹试射画面显示,其分导式多弹头具备突破现有反导系统的能力。 更具实战价值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在2024年南海演习中成功命中移动靶船,意味着美军航母在第二岛链内已无绝对安全区域。 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火箭军的前身第二炮兵正式组建;当前从东风-17的乘波体弹道技术,到东风-31AG的公路机动部署能力,火箭军已形成“近、中、远”全覆盖的打击体系,成为对手的主要威慑目标。 针对“美军有北约盟友支持,中国单靠自身能否应对”的疑问,需从现代战争本质分析。2022年俄乌冲突中,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援助,但俄军凭借自身导弹部队与制空权,仍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 中国四大军种的协同作战能力同样突出——2025年联合军演中,陆军远程火箭炮、海军舰炮、空军轰炸机同步对海岛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误差控制在10米以内。这种多军种联合作战能力,实战效能优于单纯的盟友数量优势。 “盟友数量决定胜败”的认知存在偏差,历史已提供明确启示:二战时期德国虽有意大利、日本作为盟友,最终仍被美苏中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击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虽获得国际援助,但最终胜利源于14年的持续抵抗。 当前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联合日本、澳大利亚构建军事同盟,但成员国诉求各异——日本担忧卷入中美冲突,澳大利亚2024年已减少对华军事挑衅,此类同盟实质为利益捆绑的松散组织。 从地缘政治视角,中国国防策略始终秉持“独立自主”原则。不同于美国依托盟友建立军事基地实施围堵的模式,中国四大军种建设聚焦“本土防御+战略威慑”核心需求。 2025年国防白皮书明确界定解放军使命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防御性国防政策使军队建设更注重实战能力提升,而非盟友数量拓展。钱学森曾提出“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四大军种的发展成就正是自主创新精神的实践成果。 诚然,盟友的战略价值不容忽视,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核心逻辑。2025年中美军力对比数据显示,中国在舰船数量、导弹库存、陆军规模方面已形成优势,美军仅剩余海外基地数量优势。 而在信息化战争背景下,海外基地数量越多,反而越易成为打击目标。蔡正元的表述揭示核心逻辑:国际竞争中实力为核心话语权,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构成的战略力量,为中国应对各类挑战提供坚实保障,其可靠性优于数量众多但立场摇摆的盟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