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巴西外贸委员会正式宣布 10月28日,巴西外贸委员会管理执行委员会(GECEX)正式发布2025年第802号决议,对原产于中国的金红石型二氧化钛(钛白粉)作出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决定未来五年内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每吨1148.72至1267.74美元的反倾销税。(界面新闻) 钛白粉作为关键工业原料,具有重要战略价值。除涂料行业应用外,其在军工领域不可或缺——坦克装甲的防锈涂层、导弹弹体的耐高温涂料等,均需高纯度金红石型钛白粉。 中国是全球最大钛白粉生产国,2024年产量占全球68%,其中对巴西出口量占巴西进口总量的42%,对巴西本土产业形成竞争压力。 巴西启动反倾销调查并非偶然。据巴西工业发展部官网数据,2023年巴西本土钛白粉企业Sigma产能利用率仅58%,净利润同比下滑72%。 同期中国对巴出口产品价格较巴西本土售价低35%,促使Sigma联合本土企业向政府游说施压。更关键的是,2024年特朗普政府推动"美洲制造业回流计划",向巴西提供12亿美元产业补贴,相关合作条件明确包含"限制亚洲关键材料进口",该条款已在美巴官方声明中提及。 此类贸易保护手段并非首次出现,2018年欧盟对中国钛白粉反倾销案具有高度相似性。当时欧盟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每吨129欧元反倾销税,此后中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高端产品占比从32%提升至当前的57%,反而实现对欧盟高端市场的突破。 尽管巴西此次设定的税率更高,但中国钛白粉产业竞争力已显著提升,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4.1%,较2018年增长一倍。 一处易被忽视的细节是:巴西终裁设定了两档税率,对中国头部企业征收每吨1148.72美元,对中小企业征收每吨1267.74美元。这一差异化税率设计带有明显的分化意图,试图引发中国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但印度2020年对中国钢铁反倾销案例显示,中国钢企通过联合成立出口联盟、统一报价机制稳定了市场,此次钛白粉企业大概率将借鉴该应对模式。 从地缘战略视角分析,巴西此举体现其战略权衡。2025年3月,巴西与美国签订《矿产资源合作协议》,美国承诺协助巴西升级钛白粉提纯技术。 巴西钛矿储量占全球21%,但受限于提纯技术,长期以出口原矿为主。中国企业已实现92%的低品位钛矿利用率,该技术正是巴西产业升级所需,反倾销措施实质成为巴西谋求技术获取的谈判筹码。 该事件还存在军事层面的联动逻辑,钛白粉生产副产品四氯化钛是钛合金制造的关键原料,而钛合金广泛应用于隐形战机、核潜艇等军工装备。 2024年美国以"军工安全"为由,限制向巴西出口钛合金技术。巴西通过反倾销向中国企业施压,实质是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利益平衡——既获取美国产业补贴,又推动中国转让相关技术。 10月28日发布终裁,11月5日巴西总统卢拉即开启访美行程,这一时间安排明显带有向美国释放合作信号的意图,为访美期间的谈判增加筹码。 2022年曾出现类似事件,印尼在G20峰会前对中国不锈钢启动反倾销调查,随后即获得美国棕榈油进口配额优惠。 中国企业已形成成熟的反倾销应对体系。2023年越南对中国光伏玻璃启动反倾销调查后,中国企业通过在越南本土化设厂、利用当地资源生产,有效规避了关税壁垒。 钛白粉企业已启动类似布局,龙佰集团已在巴西邻国阿根廷建成原料加工厂,未来可通过阿根廷向巴西出口,预计可使实际承担税率降低60%以上。 关于反倾销存在认知误区:部分观点将其简单归为贸易保护,但巴西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巴西从韩国进口钛白粉同比增长23%,且价格较中国产品低10%,却未被纳入反倾销范围。 核心原因在于韩国企业与巴西西格玛成立合资公司,实现生产线本土化布局。这一案例表明,通过本土化合作模式可有效突破反倾销壁垒。 从全球产业格局视角看,该事件是产业链重构的典型表现。中国制造业正从"低价出口"向"技术输出"转型,巴西等新兴市场既希望获得中国高性价比产品,又担忧本土产业被冲击,同时寻求通过绑定美国获取技术支持。 这种多重矛盾导致反倾销调查频次上升,但客观上也倒逼中国企业加速升级。类似案例可见于纺织行业,20年前中国袜子产业曾遭遇反倾销,目前已实现向全球高端市场的突破。 巴西此次反倾销措施的实际效果存疑,据西格玛官网披露,其年产能仅12万吨,而中国单家龙头企业产能即达100万吨。即便中国对巴出口完全中断,全球市场仍具备消化能力。 反观巴西本土市场,涂料企业将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30%的压力,最终将传导至终端消费环节。这种贸易保护措施的长期可行性有待观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巴西对华二氧化钛作出反倾销终裁 界面新闻2025-10-28 1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