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算师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蕾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坦言,中国新能源车险保费存在投保难、保费高、承保亏的问题,车险回溯分析的时候发现,新能源车险的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保费仅是燃油车险的1.7倍。
老王认为,保险公司是商业运营模式,也就是说,这类公司是趋利为主,趋利的另一面则是避害,从全局角度,保险公司从自己利益角度出发来做事,如果保费覆盖不了风险成本,自然会系统性地做出让用户逐渐感受到承保难的动作。 这一点是需要车企发现并考虑解决方案的。不然潜移默化地受损害的是消费者,目前这种现象是否严重,处在不同生态位的企业已知冷暖,包括已经有敏感的普通用户已经开始反感这种情况了。
当然,客观来说,新能源车险出现率高的也包括相当一部分营运车,这一部分显然和普通用户关系不大,但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覆盖率走高之后,全行业仍面临维修门槛和配件供应链封闭的问题,也是此会专家们提到最多的议题,现在新能源车从主机厂的利益角度来看,车企OEM不希望把售后利润给到外部维修机构,但这样一来就少了保险公司在保险理赔方面作为润滑剂,有的人问了,说保险公司怎么润滑了?
浅显来说,传统燃油车时代,保险公司“润滑剂”的作用不是说它能生产零件、保险公司也不强调能修车,但通过理赔数据和费用分担,算是间接维持了维修生态的活性:比如一辆油车出险,保险公司负责支付维修费用,它就会相当于是一次公开招标,多方比价,一些外部的独立维修厂就有机会接单,还会融合一部分零部件厂供件,这条线相对开放透明。 用户也相当于能够被说服装配副厂件,甚至部分完好无损的拆车件,以至于后来OEM都参与进来分一杯羹的Reman件。市场活跃度和公平程度至少在明面上达成平衡多年。
但新能源包含大电池的混动、包括BEV纯电动车的一些核心零件缺少社会化定价———多数只能按主机厂目录价走。这就导致保险公司没有议价空间,结果就是理赔费用虚高,保险的赔付率飙升。毕竟还是那句话,保险公司肯定是趋利避害的,比如,车联网数据被主机厂牢牢握在手里。保险公司拿不到电池健康度、使用强度、驾驶行为数据,于是只能用高保费来进行模糊兜底,那么最终就是用户承担了所有。
尽快打开新能源车型的“黑盒“,迫在眉睫。 这是目前的一个很困难的议题,媒体层面能做的就是科普、监督和反馈,更多的工作需要主机厂牵头来完成自己产品的数据公开、共享和”白盒“化。 车评精选汽场全开懂车老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