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9子曰:“志士

天津说过去 2025-10-29 11:38:11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传统的解读——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一以贯之。上句的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何谓当和不当,有什么标准和准则?这句就是解答,就是符合仁的标准而为之。不只是当为与不当为的问题了,而是提升到生命的维度,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仁和生命的比较和取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道家和佛家在于告诉你,一切可是虚空,生命也是虚妄分别,一切都没有现实意义,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寻得彼岸,究竟涅槃。只有儒家是信仰的方式,体现仁德的意义和价值之后,你去比较和取舍。儒家是让你自愿的方式,当然,生命的意义,儒释道都体现了身所欲有义务和能力帮助心所欲的成长,其实都是很重视生命的价值。这里是辩证的,生命的不相,不代表不重视;或许更是重视,人生在世,你要体现更大的价值和真实的意义。要接触宇宙真相,要体会心体良知,要探索心即佛、心即宇宙的究竟涅槃。这可不是那种,搞个对象,失恋了就寻死觅活的低纬度,而是文天祥的那种,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任何情况下,自己都有权力选择尊严和民族大义高纬度。

这是历史长河的维度;是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生践行信仰的维度;是释迦摩尼佛弘法,四十九年如一日的维度;是亚纶布什内尔选择在烈火中选择永生的维度。这个维度,貌似表面上忽视了生命的价值,但其本质体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和意义。这都是不相的般若智慧的维度,这是这句,志士仁人感受到心体良知,朝闻道夕死可的状态。这种维度,会更重视生命,会更加把有限的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事业当中,关键时候,可以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但是不会因为失恋或者事业失败,家庭变故而自杀。一种把私欲和金钱,看得比生命重要,一种是把生命高于所有名闻利养,但在信仰和生命的选择面前,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由此可见,儒释道更加尊重生命,有信念和信仰之人,没有选择自杀的,只有患得患失,好名好利好色好货之人,才会把那些身外物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志士仁人的感知于仁,那种颜回所说欲罢不能的状态。这就是信仰的源泉,是原动力。对比一下知德者和凡夫,对于信仰、生命和名闻利养的排序。知德者,信仰是排第一位了,因为为了信仰可以杀身成仁;但是对于名利色货,是可以不相和放下的;排序就是信仰、生命、物质。但是凡夫,着相于妄想分别,失恋、事业失败,家庭变故都有自杀的案例;但是不知信仰为何物,更是不会因为信仰,去舍身取义;排序就是物质、生命、信仰。

信念、信仰在于内心,生命是可以不相的;物质、私欲在于外在,凡夫着相于物质,也是生命可以不相了。

为何仁是求无,无我的状态,更好的感知到仁,因为仁的信仰,必然就是无我的、不相的。顿悟或者渐修,自然而然就能做到。这句不是说教,不是教条。是有了感知良知和信仰的因,这句只是顺其自然的果。舍身取义就是价值观的衡量,是比较的结果。生命比起信仰,就是选择信仰。这是事实,也是现实。这是没有信仰的人理解不了的,再说,何谓信仰,只有超过生命的价值,才能算成信仰。那种求佛保佑的私欲行为,永远不叫信佛,更不能称为信仰。

抗美援朝的冰雕连就是现实版的,杀身以成仁;这就是信仰。自己的无私成就的仁。

0 阅读:2
天津说过去

天津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