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行径惊现成都马拉松!大爷大妈哄抢捐赠物资,裁判嘶吼阻拦无效

拾九观人间 2025-10-29 11:36:35

“一群强盗”!四川成都,马拉松赛后,志愿者收拾现场的时候,一些围观的大爷大妈都来哄抢物资,未开封的矿泉水也被搬走,裁判在旁边喊不能拿,大爷大妈根本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2025年10月26日上午,成都马拉松最后一名选手冲过终点线时,赛道旁的欢呼声还没完全散去。   身着蓝色志愿服的年轻人已经弯腰开始收拾补给站,他们膝盖沾着尘土,额角的汗滴砸在未拆封的矿泉水箱上,晕开小小的湿痕。   这些物资本是为选手准备的保障品,赛后要统一捐赠给公益机构。    没人料到,几分钟后,这片充满暖意的场地会变成混乱的“抢夺场”。   先是几位大爷大妈凑过来观望,见志愿者忙着打包能量棒,一位烫卷发的红衣大妈悄悄拎起一瓶百岁山矿泉水塞进布袋。   见没人阻拦,更多人涌了上来,原本整齐的水箱瞬间被围得水泄不通。   这场本该彰显城市温度的收尾工作,为何会演变成一场无视规则的哄抢?   现场的混乱肉眼可见,穿红衣服的大妈额角渗着汗,一手拎着两箱百岁山,胳膊肘还夹着三瓶零散的水。   走到路边放下后又转身往人群里钻,转眼又拖出一箱。   有个戴草帽的大爷更直接,把整箱水倒扣进带来的蛇皮袋,塑料瓶碰撞的脆响混着他的喘气声格外刺耳。   最让人意外的是,有人骑着电动车赶来,后备箱塞满后又在车把上挂了两箱,倒车时差点撞到劝阻的志愿者。   裁判举着扩音喇叭喊得嗓子发哑,这些水要统一回收捐赠,不能私拿!   可声音很快被人群的嘈杂盖过。有志愿者试图拦住搬箱子的大爷,对方却甩着手说,放这儿也是放着,拿点怎么了?   更惊险的是,有位大妈伸手去拽标着“医疗专用”的箱子,好在裁判及时冲过去按住,才没让绷带、消毒用品跟着流失。   等到哄抢的人散去,志愿者清点发现,近一半矿泉水没了踪影,整理好的箱子被踩得变形,原定的收尾时间硬生生推迟了两个小时。   10月28日,赛事主办方回应称已经报警,所有物资都有明确回收计划,不是废弃品。   深究下去,这些行为背后藏着多重原因。   不少参与哄抢的老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不拿白不拿”的想法成了惯性,看到堆在路边的物资就下意识当成“便宜”。   更关键的是群体心理在作祟,“法不责众”的念头让他们放下了顾虑,既然大家都在拿,就算被说几句也不会单独追责。   再加上赛事回收环节有漏洞,选手离场后安保没及时补位,回收车辆迟迟不到,给了投机者可乘之机。    可这样的行为伤害的是更多人,志愿者从凌晨忙到午后,最后还要重新收拾残局,他们的劳动成果被轻易辜负。   成都作为热门赛事城市,这样的画面通过视频传开,无疑给城市文明形象抹了黑。   更严重的是,这种无视规则的举动会给年轻人传递错误信号,让“不守规矩能获利”的观念有了滋生的土壤。   就像网友说的,一瓶水不值钱,但丢的公德心买不回来,要改变这种现状,光指责没用。   赛事主办方得提前把工作做细,增派安保守住补给站,比赛一结束就立刻打包清运物资,不给哄抢留时间窗口。   社区和家庭也该多和老人聊聊,帮他们分清“节约”和“私拿”的边界,告诉他们公共物资的去向和意义。   但最关键的还是现场的态度,面对第一个伸手拿水的试探行为就要及时制止,对已经参与哄抢的人做好即时教育。    就像成都马拉松现场,如果裁判和志愿者能在红衣大妈第一次拿水时就坚决劝阻,而不是等到人群失控才着急,或许就能避免后续的混乱。   打破“法不责众”的心理预期,让每个人都清楚规则不是摆设,才能真正守住公共场合的秩序。    一场马拉松,跑的是选手的耐力,考的是城市的管理,更是每个人的文明素养。   那些被抢走的矿泉水,本可以送到养老院、救助站,变成真正的温暖。   希望下次赛事结束时,我们看到的是志愿者有序回收物资的身影,而不是哄抢的混乱。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12

用户14xxx12

2
2025-10-29 13:03

素质教育啊!!

采菊东篱

采菊东篱

2
2025-10-29 11:48

老实说,成都的大爷大妈有时真的很无语。坐过公交车如果让来一群,叽叽喳喳的像进窝的小鸡黄昏的麻雀。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