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一下,谁都没想到,大家还都盯着美中那边你来我往,日本突然就出手了,半导体材料的单子一拉,十几种东西,什么光刻胶,氟化氢,还有大硅片,国内好多厂子用的都是日本货,这一下子,芯片圈里的人心都悬起来了。 这场事件源于日韩长年的历史纠葛。2018年10月,韩国最高法院判决日本企业赔偿二战劳工后裔,总额高达数亿美元。这直接挑战了1965年日韩邦交正常化协议中关于最终解决财产和索赔的条款。日本政府视之为单方面违约,内部酝酿反制措施。与此同时,美中贸易摩擦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加征芯片关税,北京则推动进口替代,全球半导体市场风声鹤唳。韩国作为芯片大国,三星和SK海力士占据全球内存市场近七成份额,却在关键材料上高度依赖日本。日本企业在光刻胶、氟聚酰亚胺和高纯度氟化氢领域耕耘数十年,技术门槛极高,韩国进口依赖度分别达到91.9%、93.7%和43.9%。这些材料看似平凡,却支撑着芯片从设计到封装的全链条。光刻胶用于电路图案转移,纯度稍有偏差即导致批量报废;氟化氢是蚀刻清洗的核心,杂质含量需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氟聚酰亚胺则提供OLED面板的柔性支撑。日本的管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精准瞄准韩国经济的软肋,借劳工赔偿纠纷升级为贸易杠杆。 7月1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公告,从7月4日起,对韩国出口上述三种材料转为逐案审查许可,周期长达90天。这项措施迅速生效,日本企业如信越化学和JSR必须逐笔申请政府批准,韩国工厂的补货链条瞬间断裂。韩国半导体产量占全球两成以上,三星平泽工厂和SK海力士清州厂区面临停工风险,库存仅够维持两到三个月。管制一出,首尔股市应声下挫,三星电子股价跌幅超过4%,SK海力士更达5%。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紧急介入,评估损失规模,初步估算每月影响达数百亿韩元。全球供应链随之波动,美国和欧洲供应商虽被韩国求援,但产能有限,无法短期填补缺口。事件曝光后,韩国政府指责日本违反WTO规则,向日内瓦提起申诉,日本则辩称这是国家安全考量。管制扩展到8月,日本进一步将韩国从“白色国家”清单剔除,影响范围扩大到数百种化工品和钢铁材料,虽非直接针对半导体,但间接加剧了材料短缺。这次出手暴露了日本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绝对优势,全球市场份额超五成,韩国企业多年忽略本土化布局,如今付出代价。 管制的深层影响远超短期供给中断。它迫使韩国反思产业结构,传统上,韩国专注芯片组装和内存生产,而上游材料多外包给日本。这种垂直分工在和平年代高效,却在地缘政治风暴中脆弱不堪。韩国政府迅速拨款数百亿韩元,支持本土研发,三星和SK海力士联合成立材料实验室,招聘化学专家攻关替代配方。高纯度氟化氢的纯化工艺需精密蒸馏和离子交换,韩国企业从零起步,初期失败率高企。光刻胶的感光配方涉及有机聚合物合成,技术壁垒需数年迭代。氟聚酰亚胺的耐热性能要求分子链精确排列,韩国从基础专利入手,逐步突破。国际社会也警觉起来,美国商务部加强供应链审查,欧盟推动材料自给计划。事件标志着全球半导体生态的转折,从单纯追求规模效应,转向韧性和多元化。韩国企业转向台湾和中国供应商,但质量一致性成瓶颈,额外测试成本上升一成以上。日本的策略虽获短期效果,却刺激对手加速追赶,长期看可能削弱其市场垄断。 2020年,日韩高层会晤在东京举行,日本同意缩短光刻胶审查时效至45天,氟化氢和氟聚酰亚胺的许可逐步放宽。韩国本土产能缓慢爬升,到2021年,自产氟化氢占比达10%,光刻胶突破基础配方。2023年3月16日,日本经济产业省正式解除三种材料管制,韩国同步撤回WTO申诉。四年间,韩国累计投资超6万亿韩元于材料研发,自给率从不足5%升至30%以上。三星的DRAM产量恢复峰值,SK海力士的NAND闪存线扩展两成。全球芯片价格趋稳,但供应链重组已成定局。 台积电在台湾增建备用仓库,英特尔在美国布局材料厂。事件后,日本企业出口额小幅下滑,对韩依赖从高峰降至六成以下。韩国经验传导开来,中国大陆加速光刻胶国产化,2023年市场份额达15%。欧洲ASML公司与本土供应商合作,分散风险。这场争端虽以妥协收场,却重塑了行业格局,强调基础材料的战略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