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里得知毛主席的影响还在持续?在油管一个视频下看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相互抬杠辩经,外国人骂了他一句:U are a soldier of mao.(你是毛的战士)中国人回:Thanks, but I'm notqualified enough。(谢谢,不过我还不够格)这个称号含金量很高。 网络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偶尔一则评论区争执,就能折射出历史长河的涟漪。YouTube上,中美网友围绕工业崛起辩论,从数据对峙到立场碰撞,最终落脚于那句英文短语。它不只是嘲讽,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毛泽东思想的深远渗透。这种影响并非抽象教条,而是嵌入国家发展的骨髓中。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一系列基础建设。1956年,他主持召开的科学规划会议,明确了原子能、电子学等13个领域的优先发展方向。这份远见,直接奠定了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基础。 毛泽东对人才的重视,同样铸就了持久动力。他视知识分子为国家栋梁,多次与科学家座谈,倾听前沿动态。1964年,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他与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等专家讨论农业、地质和核武器问题,历时两小时。这种亲力亲为的姿态,不仅激发了专家们的责任感,还形成了“科技报国”的文化基因。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将个人生涯与国家需求紧密绑定。路甬祥院士曾回忆,毛泽东的嘱托如灯塔,指引中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进入21世纪,这种精神延续在“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中,中国科学家在高被引榜单上占比达12.1%,全球影响力稳步攀升。这不是偶然,而是那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在代际间悄然传递。 在国际舞台上,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战略智慧,也留下了深刻印记。外国领导人与他会晤时,往往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张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在中南海的会客厅,毛泽东以哲学话题开场,谈吐间透出锐利洞察。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身材魁梧,眼光微带幽默,却能直击要害,让人不由自主调整思路。基辛格则形容,这种气场源于深邃的思辨力,仿佛一位武林高手,一掌间见高低。类似记录散见于多位元首的笔记中,他们从初次握手到告别时,都承认这种智慧的压迫感。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这一点在当代中国治理中尤为凸显。党章明确将它作为行动指南,强调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贫困落后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离不开这种方法的指导。它教导人们,理论必须根植实践,避免教条主义。譬如在脱贫攻坚战中,精准识别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正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诠释。2020年,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不仅是数字胜利,更是亿万民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妇女权益的提升,是毛泽东影响另一个接地气的体现。他早在延安时期就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推动婚姻法改革,打破封建枷锁。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参与率大幅上升,从田间劳作到工厂流水线,再到科研一线。今天,中国女性在STEM领域占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许多女科学家如屠呦呦,以青蒿素拯救百万生命,获诺贝尔奖。这份平等理念,已融入社会规范,助力家庭和谐与国家繁荣。毛泽东的远见,不仅改变了女性命运,也为中国人口红利提供了坚实支撑。 教育领域的变革,更是毛泽东遗产的生动注脚。他主张扫盲运动,1949年后识字率从20%飙升至90%以上。农村教育实验区如平教模式,强调劳动与学习结合,培养了无数基层干部。今天,这种精神体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化和职业教育体系中。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活力。毛泽东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理念,避免了精英垄断,让知识惠及寻常百姓,推动社会流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毛泽东的“绿色江山也是金山银山”思想,早有先见。1950年代,他推动植树造林,全国森林覆盖率从8.6%升至24.02%。当代中国,将此融入“双碳”目标,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这不仅是环保举措,更是可持续发展路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毛泽东的影响,如涓涓细流,润泽当下治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