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大学博导走了 不是死于疾病,不是死于贫穷 也不是死于岁月,没有想到的是,却

小野怪下士 2025-10-28 20:43:47

37岁大学博导走了 不是死于疾病,不是死于贫穷 也不是死于岁月,没有想到的是,却是死于意外 谁能想到,一堂普通的《Linux系统》课,竟成了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昊霖与学生们最后的告别。 10月24日下午,他还在教室里耐心讲解,为学生们划重点、解答疑问;次日清晨9点29分,这位年仅37岁的教授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生命戛然而止。抢救过程中甚至动用了ECMO,但最终未能留住他。 翻开刘昊霖的履历,俨然一幅青年学者的理想图景: · 四川大学本硕博连读,201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 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边缘智能、算力网络等前沿研究 · 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顶级期刊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 湖南省芙蓉青年人才、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然而所有这些光环,都笼罩在一层悲情的阴影下——他被评为教授还不到一年。今年9月,他刚被列入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事业正值上升期,却突然画上了休止符。 “昨天下午他刚给我们班上了Linux最后一节课,划了重点,我还录了音。特别喜欢这位老师,非常负责、有耐心,今天听到消息像做梦一样。”一位学生在网络上的留言,勾勒出刘昊霖教授生前的剪影。 刘昊霖的突然离去,并非孤例。 2024年4月,北京大学一位42岁副教授同样因突发疾病逝世。有统计显示,2025年已有超过70位中青年学者逝世,这一数字令人心惊。 医学博主分析认为,这种猝死很可能与隐藏的心血管问题有关,而长期高压工作充当了催化剂。高校教师考核压力大、科研评价体系单一,让许多年轻人不敢慢下来,熬夜改论文成了常态。体检报告里的异常指标,总是被“忙完这阵再看”的念头淹没。 刘昊霖的离开像一面镜子,照出学术圈光鲜背后的生存现状。 成就固然重要,但生命才是所有可能的起点。当37岁的博导都要用猝死换来关注,或许我们真该想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有人呼吁应保障休息权,不能总歌颂带病工作的“拼搏”。 那位学生录音笔里保存的最后一课,每一个答疑的停顿如今听来都让人窒息。黑板上未干的粉笔迹,办公室亮至深夜的灯光,这些曾经被视为勤奋象征的场景,如今都成了无声的质问。

0 阅读:0
小野怪下士

小野怪下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