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物价比我们贵,那么越南物价是不是比我们便宜呢?说错了,越南物价才不便宜,中国

娱妮相约娱乐 2025-10-28 14:53:34

美国物价比我们贵,那么越南物价是不是比我们便宜呢?说错了,越南物价才不便宜,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名号给了许多人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今年2月,四川一个小伙用自己的旅行故事侧面验证了这个问题——15 天逛遍 4 个城市,连机票签证在内总共花了 3000 块,网友都追着要攻略。 但要是真以为越南物价普遍这么低,那可就掉进了 “游客视角” 的陷阱,先说说这 3000 块的花法到底藏着多少门道。 小伙子 15 天里花在吃饭上的钱刚过一千,住宿总共掏了五百多,剩下的大半都用在了交通上。 能做到这点,得把 “穷游套路” 玩得通透:住宿专挑青旅,一晚几十块钱挤上下铺;吃饭顿顿不离法棍和河粉,最贵的一碗粉也没超过 25 块;机票得蹲折扣,城市之间赶路时巴士、动车换着坐,连出机场都特意选公交而非打车。 可这些操作,压根不是当地普通人的日常。 在越南生活的人,面对的是另一套物价体系。 2024 年的数据显示,越南男性每月平均收入刚过 2500 元,女性更是只有一千出头。 但日常开销却一点不秀气,国内十几块钱就能买到的快充线,在越南的便利店标价往往要四五十,还不算可能遇到的汇率猫腻。 有游客试过在胡志明市买件普通 T 恤,摊贩开口就要一百多,砍价后也比国内网购贵三成。 更别说猪肉、蔬菜这些必需品,除了本地产的热带水果和咖啡,多数食材价格都比国内偏高。 这种 “工资低、物价高” 的反差,早就是越南经济的老问题了。 早年间越南为了吸引外资,一度把信贷规模扩张到极致,结果货币供应量猛增,通胀压力跟着飙上来,2008 年通胀率甚至超过了 22%。 虽然近些年通胀有所回落,汇丰银行预测 2025 年能控制在 3%,但多年积累的物价惯性没那么容易下去。 更关键的是,越南很多工业品都得靠进口,小到文具大到家电,层层加价后自然便宜不了,这和中国能自己造几乎所有商品的底气完全不同。 游客感觉不到贵,是因为把消费压缩在了 “旅游专属赛道” 里,青旅床位、路边小吃、廉价交通,这些都是为预算有限的旅行者量身定制的。 可当地人要面对房租、子女教育、日用品采购,这些隐性成本游客根本碰不到。 有在越南工厂打工的姑娘算过账,一个月工资刚够付房租和吃饭,想买件新衣服都得攒好几个月,更别说像游客那样天天在外就餐。 这种反差在第三世界国家里并不少见。 之前有人从南部非洲回来讲过,当地普通人月薪就四百多块,一个鸡蛋却要一块五到两块,平时只能靠玉米糊填肚子。 本质上都是一个逻辑:工业基础薄弱,啥都得靠进口,物价自然降不下来;为了吸引外资又不敢轻易涨工资,最后只能是普通人承受压力。 越南街头随处可见的 “百万富翁” 错觉,更藏着物价陷阱,刚换好越南盾的人,看着钱包里动辄几十万面额的钞票,难免觉得钱经花。 可真到付钱时就会发现,随便吃顿饭就要掏几十万盾,换算成人民币并不便宜。 更麻烦的是换汇套路多,机场换汇汇率低,街头摊贩还可能给假钞,连正规出租车司机都有玩 “换钞魔术” 的,把五十万盾换成五万盾糊弄游客。 欧美背包客倒是爱往越南跑,觉得这里 “物美价廉”。 他们住二十块一晚的青旅,喝四块五一杯的咖啡,却没意识到这些低价是建立在当地低工资基础上的。 越南女性劳动者平均一千出头的月薪,要支撑起全家开销,不少人得同时打几份工,在湄公河上划船的姑娘,顶着太阳一天要划四次船才能糊口。 中国游客眼里的 “低价”,不过是把生活标准压缩到最低后的结果,就像那个四川小伙,要是想住带独立卫浴的酒店,吃顿像样的海鲜,交通费就得翻番。 而这才是越南真实的消费水平 —— 对游客是可选的 “穷游成本”,对当地人却是逃不开的 “生存成本”。

0 阅读:34
娱妮相约娱乐

娱妮相约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