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军事能力差,打仗不行,其根在于个人脑子不灵光,其实他非常有自知,严格来说,他

阿皮历史库 2025-10-28 14:24:51

陈诚军事能力差,打仗不行,其根在于个人脑子不灵光,其实他非常有自知,严格来说,他并非都赞同老蒋做法,从内心而言也看不惯。尤其是自东北战役失败,使其军中的颜面尽失,从此不再直接参与军事。但他个人踏实,也为人相对公正,在军中的威信很高,非常善于笼络人才。     陈诚早年接手第11师时,他靠着整肃军纪、吸纳黄埔生迅速站稳脚跟,还一步步将这支部队扩编为第18军,进而孵化出庞大的土木系军事集团。     这个集团像滚雪球般壮大,先后分离出多个军级、师级单位,罗卓英、黄维等一众将领都对他死心塌地,可见他笼络人才的本事确实独到。     他定下“不贪财、不怕死、会带兵、能打仗”的用人标准,平日里常和官佐们共进早餐、谈心交流,这些踏实做法让他收获了不少人心。     抗战时期,陈诚虽主战态度坚决,却难掩军事指挥上的短板。     淞沪会战中,他作为前敌总指挥,带着部队与日军死战三个月,麾下嫡系第67师打得伤亡殆尽,他自己也常常和衣而眠,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     这场战役虽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却也暴露了他战术上的局限——明明部队已精疲力竭,他仍坚持发动攻击,最终未能扭转防线被突破的命运。     武汉会战、鄂西会战中,他虽担任总指挥官,更多是依靠战略布局层面的贡献,而非临场指挥的奇谋。     最能体现他军事能力不足的,当属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役。     临危受命接手东北时,他面对的是防线漏洞百出、兵力分散的烂摊子,却急于求成推行大整编。     他将地方保安团匆匆改编为暂编师,硬塞进正规军序列,还拆解了战斗力强悍的新1军、新6军。     这些新整合的部队缺乏磨合训练,就被推上战场,面对东野滚雪球般增长的兵力,自然不堪一击。     他自己也在回忆录中坦言,当时的很多做法只是想让部队“正常化”,却没能看清战场的真实态势,这份后知后觉也印证了他并非军事奇才。     但陈诚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自知之明。     东北惨败后,他没有推诿责任,而是彻底退出直接军事指挥,转而投身地方治理。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看似对蒋介石言听计从的嫡系,内心却早已对很多做法感到不满。     早年邓演达被捕后,他两次致电蒋介石请求宽大处理,甚至以辞职相逼,直言蒋介石的做法违背孙中山先生的主张。     抗战后期,蒋介石任命他为远征军司令,他明知英美盟军并非真心相助,远征军反攻胜算渺茫,多次直言反对,即便遭到蒋介石严厉斥责,仍坚持己见。     他在书信中多次批评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败、争权夺利,甚至坦言“以现在中央之政策与制度,纵有神仙下凡,亦无能为力”。     这份不盲从的态度,非但没影响他的威信,反而让不少人敬佩他的耿直。     他做人踏实公正,任湖北省主席时推行“二五减租”,实实在在减轻了农民负担。     整顿部队时,不管是嫡系还是杂牌,只要违反军纪一律严惩,选拔干部只看能力不看背景。     他深知人心的重要性,吸纳军官时优先选用有抱负的黄埔生,对待下属赏罚分明,即便自己的嫡系部队打得伤亡惨重,也从不搞特殊化。     这种处事风格,让他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中,硬生生打造出了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土木系”,即便军事上屡遭败绩,仍有大批将领愿意追随。

0 阅读:700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