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朗普总统在11月1日威胁要征收100%的关税,给了我很大的谈判筹码——我相信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非常实质性的框架,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并允许我们与中国讨论许多其他事情。所以我认为我们已经避免了这种情况。 11月1日,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放出一句狠话:如果中美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将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0%的关税。 这一威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特朗普政府一贯的“极限施压”策略——通过制造紧张氛围,迫使对方在谈判中让步。这种手法在过去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屡见不鲜,但每一次都会让市场神经紧绷。 贝森特作为美国财长,自然成了这场谈判的关键人物。他在采访中坦言,特朗普的关税威胁确实给了他一个“很大的谈判筹码”。这句话背后,藏着复杂的博弈逻辑: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施压,迫使中国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做出更多让步。 另一方面,中国也清楚,美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其无法承受长期贸易战的高昂代价。因此,双方在谈判桌上都在寻找一个既能维护自身利益,又能避免两败俱伤的平衡点。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美谈判团队在过去几周内进行了多轮密集磋商,内容涉及农产品采购、金融服务开放、技术转让规则等多个领域。 其中,农产品采购是美方关注的重点之一——美国农民在贸易摩擦中损失惨重,扩大对华出口成为缓解国内压力的关键。而中方则希望美方能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尤其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这些诉求的碰撞,让谈判过程充满波折。 贝森特所说的“实质性框架”,正是双方在反复拉锯后达成的初步共识。这个框架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动态调整机制:中方承诺增加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规模,同时推动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 美方则同意暂缓实施100%关税,并逐步放宽对华技术出口的限制,此外双方还同意设立一个联合工作组,定期评估协议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分歧。 不过,这个框架的达成并不意味着中美经贸关系已经彻底“转暖”。从历史经验看,中美贸易协议的执行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比如,2019年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中方承诺增加对美国能源和制成品的采购,但受疫情影响,实际执行情况并未完全达标。此次框架能否顺利落地,仍需观察双方在具体条款上的落实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贝森特在采访中特意强调,这个框架“允许我们与中国讨论许多其他事情”。这句话透露出美方的深层意图:经贸关系只是中美博弈的一个维度,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地缘政治等领域,双方仍有大量合作空间。但合作的前提,是双方能在经贸问题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 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中美达成部分协议的消息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过去几年,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让跨国企业苦不堪言,许多企业不得不调整供应链布局,以应对可能的关税冲击。如果这个框架能真正落地,至少在短期内,市场可以松一口气。 当然,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远不止经贸一个层面。技术竞争、意识形态分歧、地缘政治博弈等问题,仍可能对双边关系造成冲击。但至少在当下,双方都展现出了避免“硬脱钩”的意愿——毕竟,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完全切断联系对谁都没有好处。 那么,或许你会好奇:这个框架能持续多久?双方能否在后续谈判中进一步缩小分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聊聊这场影响全球的经济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