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用途,终于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了,一切敌人颤抖吧。 10月26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高分十四号02星直冲云霄,这颗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高清晰立体影像测绘卫星,不仅创下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03次飞行的新纪录,更用一句“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保障”,打破了几十年来航天发射通报的表述惯例。 放在以前,不管是2013年发射的高分一号,还是后续的系列卫星,官方介绍永远绕不开国土资源调查、农业估产、防灾减灾这些“民生活儿”,就算外媒早就揣测我国高分辨率卫星具备军事价值,能轻松识别飞机坦克,我们也从不在公开通报里直白点破。 这次“国防建设”四个字明晃晃地出现,没有任何模糊空间,就是大大方方地告诉所有对手,这颗卫星的军事用途,我们认了,也底气十足地亮出来了。 高分十四号02星的硬实力,才是这份直白的最大底气。 它能高效获取全球范围的高精度立体影像,测制的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可不是手机导航那种粗略版本,而是能精准呈现地形起伏、道路细节、建筑结构的军用级产品,生产出的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更是能把地表情况三维还原。 要知道,早在2013年的高分一号就已经实现了2米分辨率全色成像,作为后续升级型号的高分十四号02星,分辨率只会更高,大概率达到亚米级水准,也就是说地面上不到1米的物体都能被清晰捕捉。 这种精度意味着什么?战场上的坦克部署、战机停放、舰船动向,甚至是隐蔽工事的入口、桥梁的承重结构、道路的坡度曲率,都能被它看得一清二楚,而这些数据正是精准打击、部队机动、阵地布设的核心依据。 以前我们说卫星服务于地理测绘,没人会否认,但现在直接把“国防建设”的用途点透,本质上是技术实力已经不需要再“藏着掖着”,好东西就是要让该看见的人看见。 回顾高分系列卫星的发展历程,军事潜力早有迹可循。 高分一号在轨测试期间,就曾为甘肃岷县地震、四川雅安地震提供近400景灾后观测数据,快速勾勒出灾区地形地貌和损毁情况,这种快速响应、精准成像的能力,放到军事场景中就是战场态势感知的关键支撑。 外媒早有判断,我国高分辨率卫星能显著增强精确打击能力,甚至可以反制隐身武器,因为不管武器如何隐身,其依托的地形环境、部署的场地设施都无法隐身,而高分卫星提供的高精度地理信息,能让制导武器像有了“地形导航图”,即便没有卫星信号指引,也能通过地形匹配实现精准命中。 高分十四号02星的全球观测能力更让这种优势升级,不管是远海的舰船活动,还是内陆的军事演习,不管是高原的阵地构建,还是海岸的防御部署,它都能实现全覆盖、高精度监测,让任何试图隐藏的军事行动都无所遁形。 现在敢直白提国防用途,更是国家实力和战略自信的体现。 以前我们的航天事业处于追赶阶段,高分专项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要任务是解决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国产化问题,替代国外进口数据,先满足国民经济的迫切需求。 随着长征火箭发射次数突破600次,高分系列卫星形成体系化布局,我们的空间信息产业已经从“跟跑”变成“并跑”甚至“领跑”,不再需要通过模糊表述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就像珠海航展上歼-20、运-20等高端装备公开亮相一样,航天领域的直白表述也是一种开放自信的展示——我们的国防建设不需要遮遮掩掩,我们的航天技术既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农业生产这些民生领域,也能稳稳扛起国防保障的重任。 这种自信不是凭空而来,是高分一号到高分十四号02星的技术迭代积累,是航天人几十年的自主创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硬支撑。 那些心怀不轨的敌人确实该好好琢磨这句话的分量了。 以前他们或许还能心存侥幸,觉得可以通过隐蔽部署、伪装设施来规避监测,但高分十四号02星的出现,加上官方毫不避讳的用途说明,相当于直接告诉他们: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的“太空眼睛”注视之下;你们依赖的地形优势,我们已经通过高精度测绘了如指掌;任何针对我国的军事挑衅,都将面临精准高效的反制。 这不是口头上的威慑,是有实打实的技术和数据做支撑,是几十年来航天事业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当一颗卫星能把全球的地形地貌精准还原,能为国防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地理信息保障,还能被官方大大方方地公开用途,这种威慑力远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也难怪会让所有敌人为之颤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