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国内军宣工作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故意以看似漫不经心的方式,对某些尖端技术和武器装备进行官泄。”也就是说,在不少一闪而过的画面和相关报道中,往往暗藏着诸多“令人惊喜的好东西”。这一次,在央视军事频道官方账号发布的一则视频中,就赫然出现了“歼-11战斗机携带机载激光武器”的一幕,颇为值得关注。 仔细看来,央视发布的这条视频是在介绍机电系统,即飞机上执行飞行保障功能的系统总称。其中的一个画面中,突然出现了一款挂载于歼-11战斗机主翼下方的吊舱形状的物体。旁边的介绍词写得很清楚,这个物体是“激光武器”。很显然,这应该是某种经过了外形减阻优化,可降低飞机飞行阻力的激光武器吊舱。 长期以来,关于机载航炮的存在必要性,各方都有着不小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航炮是战斗机必不可少的“最后的自卫武器”,贸然撤装航炮的教训和代价,已在冷战初期的数场局部战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的两款五代机F-22和F-35就保留了航炮。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空战的交战距离越来越远,特别是超视距空战愈发成为主流,传统的采用火药击发、有效射程不到约1公里的航空机炮,确实已无用武之地,中国国产五代机歼-20就取消了航炮。 不过,机载航炮就只有“保留”和“取消”这两种选项吗?恐怕未必。随着枪炮类武器技术的持续进步,诸如激光炮等定向能武器的出现,为战斗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基本上,只要功率足够大且抗气象干扰能力足够强,激光武器就能在较远的距离上,对目标构成较强的毁伤效果。不仅如此,以光速进行绝对直线前进的激光,能实现“照射即命中”。其不会像传统的航炮那样,随着距离的拉大而让炮弹飞行速度越来越慢和飞行弹道越来越低。 从这个角度来想,如果机载激光武器能在10~20公里的距离上,对战斗机一类的空中目标构成致命毁伤,那就能在大大减少导弹类武器的负担,让战机将射程更远且挂载量有限的导弹,集中应对某些远距离目标。在五代机的时代,激光武器尚未投入实用化,那在即将到来的六代机时代,切实可用的机载激光武器是否能成为现实呢?以中国军工业的探索和发展来看,相关概率恐怕不低。 当下看来,歼-11翼下的外挂式激光武器吊舱仍有着浓浓的试验色彩,即歼-11被用作测试平台。而真正实用化的机载激光武器,大概率会采用不影响飞机隐身外形或飞行阻力的内置形式。说不定待国产六代机服役之时,其就会用上新锐的激光武器了,不妨期待一番。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