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吉隆坡首日会谈结束,美方用6个字评价,中方态度却完全不同! 中美首日会谈结束后,美方用“非常有建设性”六个字做出评价,然而,这种官方口径下的乐观,却与现场的氛围形成了奇特的反差。 中方代表离场时表情轻松,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历时两天的会谈后却显得筋疲力尽,这背后,是语言的迷雾与现实的角力。 长达五个半小时的首日会谈,最终换来的“建设性”一词,其实际含义更接近于“没谈拢但愿意继续谈”。 它并非成果的同义词,而仅仅是双方在互不让步的僵局后,为沟通保留余地的一种外交暂停符。 这种外交辞令掩盖了谈判桌下的激烈摩擦,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甚至公开攻击中方代表李成钢,称其“不请自来”、“像战狼”,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迫使中方撤换谈判人员。 中方并未中计,坚持让李成钢全程参与谈判,这一举动,连同代表团轻松的姿态,展现出一种看穿对方策略的从容,也暗示了谈判的真实气氛远非“建设性”三个字可以概括。 美国谈判代表的处境颇为微妙,他们面临着来自国内的巨大拉扯。 一方面,因中方订单减少,美国大豆等农产品严重积压,商界急切盼望尽快恢复供应链,汽车和军工等制造商也面临着关键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以共和党为代表的政治强硬派势力,要求政府维持对华高压姿态,他们的诉求与急于恢复市场的商界截然不同。这种内部的撕裂,使得美方在谈判桌上摇摆不定,难以提出有分量的筹码。 相较之下,中方的诉求清晰而统一,即要求美方撤销所有单边措施,恢复正常的贸易关系,这种明确且根本性的立场,使其在谈判中似乎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姿态也显得更为轻松。 本次谈判的根本分歧,还在于议程主导权的争夺,美方试图将话题扩展到企业制裁、留学生权限、芬太尼问题,甚至暗示中方不应继续采购俄罗斯石油,意图在更多战线上施加压力。 中方则坚持将焦点拉回自身核心关切,他们明确指出,美国对台军售等不正当支持,是损害中方利益的根本问题。美国务卿鲁比奥会前宣称对台立场不变,这被中方视为美方缺乏诚意的关键信号。 这场吉隆坡会谈被路透社分析为庆州峰会的前哨站和摸底行动,其胶着的谈判状态,也预示着更高层级的会面或许同样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只要核心利益问题无法解决,外围议题的讨论就只能是战术性的迂回。 吉隆坡会谈以模糊的“建设性”辞令收场,却清晰地暴露了中美博弈的现实困境,美方在内部利益撕裂与外部强硬姿态间左右为难,而中方则以战略定力坚守其核心诉求。 在国际贸易市场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双方都明白拖延谈判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是彼此都不愿看到的风险。但要找到真正化解矛盾的路径,仍需美方正视其内部问题和中方的核心关切。 参考资料:中美第五轮经贸会谈首日磋商超5小时,美方称非常有建设性丨凤凰卫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