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戴建业高考考了289分,被华师大录取。没想到进了大学后,他立马傻眼了,原来华师的录取分数线才189,而北大也只要270分。有人故意调侃他:你后悔填错志愿吗?戴建业却说:不后悔。 戴建业的“不后悔”,第一层意思很实在:在那个信息闭塞、命运悬于一线的当口,我抓住了能抓住的最好机会,我活下来了。后悔?哪有那闲工夫。 真正的“不后悔”,是几十年后的戴建业,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才品出来的滋味。 如果他当年真去了北大,会怎么样? 也许他会成为一个更“正统”的学者,普通话练得倍儿标准,学术成果等身。但我们很可能,就见不到今天这个“狂得要命”的戴建业了。 他在华师留校任教,一口“麻普”成了他的招牌。这个“缺点”,在正经的学术殿堂里,可能是个大麻烦。参考资料里都提了,他早年因为这口音,实习被家长投诉,评优只拿“合格”,《百家讲坛》找他录了几次,最后也因为普通话问题给刷了。 换个人,可能早就“修正”自己了。但戴建业没。 直到2018年,互联网时代来了,他讲王之涣“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的视频火了。人们突然发现,这个普通话不标准的“小老头”,讲诗词怎么这么有意思? 他把陶渊明“草盛豆苗稀”说成“种的个鬼田”;把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解读为“一看他这个德性就当不了官”。 这种鲜活、接地气的解读,不是装出来的。这是他几十年在华师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听得懂、不枯燥”,一点点磨出来的。 那个1977年的“错误”选择,把他留在了华师。而华师这个环境,又恰好“纵容”和“保护”了他的这份真实。这份真实,最后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最大的共鸣。 如果说,事业上的“歪打正着”还不足以让他喊出“不后悔”,那生活给他的考验,才真正让他明白了自己选的这条路,到底值不值。 戴建业后来成了“网红教授”,开始到处讲课、上节目。很多人不理解,一个老教授,怎么也开始“疯狂捞金”了? 于是,“文人风骨”的质疑就来了。 直到他妻子的事被曝出来。2016年,他太太何小平被查出肺癌晚期。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天塌了。 靶向药,没进医保前,一盒5万1,一个月一盒,一天一粒就是1700块。有次药掉地上了,老两口趴地上找了半天,发现少了一粒,一晚上没睡着。 这时候,你再跟他谈“风骨”? 戴建业的回应,堪称“人间真实”:“我老婆一盒药5万1,你我谈文人风骨?” 他坦然地去“挣钱”,因为他首先是个丈夫,然后才是个教授。 2020年元宵节,他妻子走了。那之后,他讲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在镜头前数次哽咽,背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他坦白说:“老实说,我每次读到这个词,我就容易读得哭起来。” 一年后,他讲纳兰性德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他更是直接失控。他说,以前不觉得这句有多好,直到老伴走了,他一个人回家,才明白什么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份深情,这份痛,是装不出来的。这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深爱妻子的普通男人,在经历了生死离别后,才读懂的诗词。 现在,咱再把问题抛回去: “1977年,你高出北大19分,却去了华师,后悔吗?” 后悔什么? 后悔在华师遇到了那个“做事比较精致”、让他吵了七八年才学会珍惜的妻子吗? 后悔因为在华师当老师,练就了一身“麻普”绝活,最后成了几百万人喜欢的“网红教授”吗? 后悔因为这份事业和家庭,让自己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敢哭敢骂的“真实的人”吗? 那100分,在“跳出农门”时,是保险;在人生过半时,是命运的馈赠。 1977年湖北的文科状元王家新去了武大,后来成了著名的诗人、批评家。这当然是条很棒的路。 但戴建业的路,同样无可替代。 他后来澄清过,网上说他被学生当面骂“没风骨”是编的,他的稿费也负担得起药费。但他站出来说这些,不是为了辩解,而是为了一个态度。 他说:“我最想做一个靠近真实的人,哪怕真实是粗粝的。” 100分的“浪费”,换来一个“靠近真实”的人生。这笔账,戴建业算得清清楚楚。 所以,他不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