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认同你的不认同,所以你的不认同有个屁用。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把话说得挺硬,说

地缘历史 2025-10-27 14:48:16

中国不认同你的不认同,所以你的不认同有个屁用。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把话说得挺硬,说七国集团内部没人认同中国稀土管制。可他心里真这么想吗?还是说,这话说出来只是为了给国内交差?稀土这东西,不是你认不认同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得选的问题。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加强对稀土产品及其技术的出口管制。   这则消息一出,西方政要集体“破防”,最先跳出来的就是德国。   克林拜尔在华盛顿直接开怼,抱怨中国此举会“危及欧洲经济”。听上去像是为全球化秩序担忧,实则是对自身短板的焦虑。   德国的焦虑不无道理。他们不是没试过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现实往往比情绪更冰冷。   全球超过90%的稀土加工能力掌握在中国手中,而德国所谓的“替代路径”,至今还停留在PPT阶段。   克林拜尔的发言看似是七国集团的“共同立场”,但真正说话算数的从来不是嘴上统一,而是手里有没有牌。   西方国家在稀土问题上最大的困境,不是中国“卡脖子”,而是他们自己没脖子可卡。   你可以不从中国进口,但你拿什么替?自己提炼?来得及吗?成本扛得住吗?   某种程度上,中国这张“稀土牌”就是一张摆上台面的明牌。   不是偷袭,也不是讹诈,而是公开声明:你若以技术封锁、贸易打压相逼,我就用资源优势回击。   真要比谁更懂规则,中国知道自己在出什么牌,更知道这张牌该怎么打。   就像2020年芯片大战时的被动应对不同,这一次,中国主动选择了出击。   稀土不是一个产业那么简单,它是整个高端制造链的基石。   从新能源电池到军工雷达,从风电设备到卫星导航,没有稀土,现代工业就得瘫一半。谁控制了稀土,谁就握住了未来产业的命门。   西方当然知道这一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刚刚宣布,从11月起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摆出一副“以战逼和”的架势,实际上却是对中国稀土管制的直接反应。   这说明,中国这张牌打中了要害。否则,特朗普不会急成这样。   问题在于,关税能解决问题吗?不从中国买稀土,就能逼中方让步?这套思路早就被现实打脸无数次。西方国家不是没想过搞“稀土独立”,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这些国家也不是没资源,但加工技术、产业链配套、成本控制,没有一样能和中国抗衡。   更别说,稀土开发本身就是高污染、高门槛的苦差事,哪个发达国家真愿意接盘?   德国也不是没尝试。2023年,他们曾计划在非洲建立稀土提炼中心,结果进展缓慢,连环保审批都还没过完。   现在倒好,中国一出手,克林拜尔就跳出来斥责“危及欧洲经济”。   中国当然知道七国集团会反对,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全球博弈进入“明牌阶段”后,谁能撑得住、谁能笑到最后。   与其说这是一次出口管制,不如说是一次博弈中的“亮剑”。主动权已经不在对方手里,而在我们手里。   更深一层看,中国出这张牌,其实是一种“双向下注”。   如果西方无法短期内建立有效替代链,中国就能持续用稀土作为筹码,在谈判中争取空间;   如果西方真的投入巨资搞替代,那也无妨,这张牌争取的时间,本身就是战略收益。   关键在于,中国掌握的是现在,而西方赌的是未来。   所以才说,不认同?可以。但你得有不认同的资本。不认同不等于不依赖,不依赖才有资格不认同。否则,只能在话语上硬撑,行动上照旧。   德国当然清楚这点。他们的制造业、他们的绿色转型战略、他们的电动汽车计划,全都离不开稀土。   他们不是不知道中国的底牌,只是没想到,中国真的敢打出来。过去他们习惯了中国的“韬光养晦”,这一次,他们看见了中国的“敢打敢亮”。   这不是被动反击,而是一种主动重塑。当规则已经不公平,保持沉默就是纵容;当对手步步紧逼,退让只会被视为软弱。   中国并没有关闭谈判大门,但也不会再为所谓“全球责任”而牺牲自身利益。博弈就要有博弈的样子。   西方最怕的,不是中国管制稀土,而是中国敢于公开说:我就是要管制。   这才是他们真正焦虑的来源。因为这意味着,曾经那个被动应对、谨慎克制的中国,已经不再回来了。

0 阅读:75

评论列表

子皓清风

子皓清风

4
2025-10-27 16:52

让中国来领袖全世界吧!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