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老人家的贡献被低估了,中国工业化成功是人类伟大事件! 金灿荣在《强国讲坛

地缘历史 2025-09-28 11:46:05

金灿荣:老人家的贡献被低估了,中国工业化成功是人类伟大事件! 金灿荣在《强国讲坛》上的一句话再次引爆全网:“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事件之一。”   那段时间里,中国不是靠奇迹飞跃,而是靠血汗和理性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很多人不明白什么叫“完整工业体系”,以为有几座工厂就算工业国家了。   可金灿荣说得很清楚:中国能从一颗螺丝、一根钢管、一台机床,一步步打出全产业链,是因为在1953年启动的“一五计划”打下了基础。   156个核心项目,不是随便搞的,是系统性的国家级战略。   在那个几乎没有外援的年代,靠的就是规划与执行力。   而这些项目覆盖了能源、机械、冶金、化工、交通、轻工等领域,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彻底脱胎换骨。   1957年,中国的钢产量突破1100万吨,是1949年的近10倍。试问,没有钢铁,哪来的机械?   没有机械,哪来的制造设备?而一旦有了制造能力,国家就有了工业主权。   这些数据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告诉我们:毛泽东时代不是只“打基础”,而是完成了工业国家的主体构建。   很多人以为中国的科技是改革开放后才起飞的,这种说法荒唐至极。“两弹一星”的背后,是数十万科研人员在极端条件下的集体攻关。   1964年,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成功试爆氢弹;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   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极不友好,苏联撕约,美国封锁,真正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而中国用这些成就证明:工业化不是依赖外部输血,而是内部造血。   1972年尼克松访华,是一次历史性转折。   毛泽东没有陶醉于外交胜利,而是立刻推动“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工业设备。   11个化纤项目的投产,直接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穿衣问题。   有人说这是“借力”,但金灿荣指出:这是用主权换效率,用战略换时间,是最聪明的工业博弈。   在资本与劳动力方面,中国也不是“等风来”。   1949年人口4亿,到1976年已接近10亿。这背后是系统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建立。   人均寿命从35岁提升到69岁,文盲率大幅下降。这不是数字的跃迁,是国民素质的跃迁。   而通过国家配给制度与农产品出口,中国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个过程虽然艰苦,但为后来的工业投资打下了资金基础。   金灿荣曾经打了一个比喻:毛泽东时代建的是工业大厦的主体骨架,改革开放做的是装潢和推向市场。   这个比喻让人一语惊醒。很多人把改革开放当成“从零到一”,其实是“从一到百”。   1978年,中国已拥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而这,就是改革能够成功的底气。   没有钢铁、没有电力、没有铁路,谁来承接外资?谁来释放产能?靠嘴吗?   中国的工业化,不只是国内的奇迹,更是世界历史的奇迹。西方国家用了三百年,中国用了七十年。   而且,中国是在人口基数14亿的基础上完成这个飞跃。   英国工业化时只有一千万人口,美国是一个亿,而中国呢?   14亿,是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五个美国。这样的规模,这样的速度,历史上从未有过。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产业链作战。今天我们常说中国制造无处不在,其实这个“无处不在”的根源,是当年那场工业化。   联合国统计显示,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而这种实力的背后,是制度效能,是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能力。   没有这种能力,“两弹一星”能搞出来?“四三方案”能落地?   2025年的今天,金灿荣再次提醒我们:要警惕“去工业化”的陷阱。很多西方国家就是在服务业泡沫中走向衰退的。   中国必须守住制造业的根,特别是要在“卡脖子”技术上坚决突破。   芯片、高端软件、工业母机,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生死攸关。   失去工业控制权,就等于把国家命脉交给别人。   还有一个声音正在放大,那就是“泛和平主义”。   金灿荣直言:和平不是靠幻想来的,是靠实力撑起来的。今天中国虽然处于和平发展的阶段,但国际竞争从未停止。   尤其是台海局势,已经比1950年代更危险。金灿荣不主张冒进,但也绝不支持妥协。   他强调:要有战略定力,要有底线思维。最重要的是,要用内循环与经济韧性,对冲一切外部干扰。   这一切归根结底,靠的还是工业力量。   没有工业,就没有话语权;没有工业,就没有战略纵深。   金灿荣说得再直白不过: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是中国成为大国的底牌。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