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记者问金一南:“为什么英国宁愿归还富得流油的香港,却以损失6艘军舰、10多架战机的代价,不惜在战争中夺回马岛?” 金一南不假思索说道:“英国上将说,本来不想把香港归还给我们,但又有谁敢去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呢?!" 金一南 2000 年去英国皇家军事学院学习的时候,这问题几乎成了英国人的 “执念”,好些英国军官逮着机会就追问,那股子自大里掺着不甘的劲儿藏都藏不住。 他们大概是想不通,自家当年能跨越大西洋打一场硬仗抢回马岛,怎么偏偏对近在亚洲、富庶得流油的香港束手无策,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归还。 其实英国人心里门儿清,就是嘴上不愿挑明。1982 年打马岛,他们出动了 3.5 万人、118 艘舰船,哪怕最后损失了 6 艘军舰、34 架飞机,死了 255 人,花掉几十亿英镑也没含糊。 倒不是马岛那三千多人口的小岛有多金贵,实在是对手阿根廷没多少招架之力 —— 当时阿军军政府民心尽失,军队腐败又缺后勤,刚开打海军就缩了回去,只剩空军孤零零对抗英军封锁,最后只能投降。 这种能稳赢的仗,英国自然愿意摆出血拼的架势,既保住南大西洋的战略支点,又能撑住昔日帝国的脸面。 可香港完全是另一码事。英国人不是没动过拖延的心思,毕竟香港的经济价值摆在那儿,又是远东的重要据点。但中国这边早就把话挑明了:主权问题没得谈,新界租期一到必须全还,必要时不排除用非和平方式解决。 1982 年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公直接摊牌的态度,让她回国时都失了神摔了一跤,这一摔其实就摔碎了英国的殖民旧梦。 他们太清楚,香港就在中国家门口,解放军的实力不是阿根廷能比的,真要撕破脸,英国根本没有胜算,别说派兵驻守,连靠近都得掂量掂量。 那些追问金一南的英国军官,大概是想从他嘴里听到点 “英国顾全大局” 之类的话,好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可金一南一句话就点透了:不是不想留,是没人敢跟解放军叫板。 这话戳中了英国人的痛处,却也是没法反驳的实话。他们当年在马岛能耀武扬威,靠的是对手实力不济;面对崛起的中国,所谓的 “帝国威严” 根本撑不住场面。 英国的算盘打得精着呢,什么时候该硬气,什么时候得认怂,全看对手的分量。马岛那边,阿根廷战败后陷入内乱,几十年都没缓过劲来,连国际上的话语权都弱,英国自然能牢牢攥着不放,甚至搞个所谓 “公投” 当挡箭牌。 香港这边,中国不仅有硬实力兜底,还在国际上把主权问题讲成了历史正义,英国既没借口拖延,也没底气对抗,只能乖乖坐下来谈交接。 说白了,这从来不是香港和马岛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英国敢不敢惹背后主人的问题。当年的阿根廷没能拿出让英国忌惮的实力,马岛就成了英国彰显武力的战利品;而中国用实力和决心告诉英国,香港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解放军更不是可以随便糊弄的对手。 那些英国军官的质问,与其说是不解,不如说是不甘心 —— 不甘心承认自己早已没了当年横行世界的底气,更不甘心面对一个他们再也惹不起的中国。 金一南把这话摆出来,其实就是挑破了国际关系里那层窗户纸:所谓的领土归属、外交博弈,到最后拼的还是硬实力。英国愿意为马岛流血,是因为能打赢;乖乖还回香港,是因为打不赢。 没有谁跟你讲虚的,能不能护住自己的东西,能不能让别人不敢抢你的东西,全看自己有没有站得住脚的底气。英国人当年想不通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不愿承认这个最实在的道理。 参考资料:海峡新干线 《一次,记者问金一南:“为什么英国宁愿归还富得流油的香港,却以损失6艘军舰、10多架战机的代价,不惜在战争中夺回马岛?”》

勇哥
49年敢炮击紫石英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是英国佬敢惹的!!!
重装芯片
香港是租来的
背负青天
马岛战争,哭泣国损失更惨重!
追忆
英国佬不识相能打到他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