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名院士,拒绝国外的高薪,选择回国帮国家攻克计算机芯片的难题,却被柳传志踢出

盘盘鸭 2025-10-26 15:00:36

中国一名院士,拒绝国外的高薪,选择回国帮国家攻克计算机芯片的难题,却被柳传志踢出局,现在年过八十的他,依旧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2024 年国产芯片技术研讨会现场,85 岁的倪光南院士举起芯片样品。   “这个制程还能再突破,我们不能停下脚步!” 声音洪亮有力。   台下年轻科研者纷纷鼓掌,镜头记录下这振奋的一幕。   谁能想到,这位执着的 “中国芯” 追梦人,曾历经多次挫折。   1995 年 6 月,联想中层干部会议结束后,倪光南走出会议室。   手里攥着解除职务的通知,指甲几乎嵌进纸里。   有人追上来递过 500 万补偿协议,他摆了摆手:“我只要研发资料。”   回到办公室,他把芯片设计图纸仔细打包,没带走一片私人物品。   这不是他第一次面临抉择。   1978 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同事劝他留下:“4.3 万加元年薪,别错过了。” 倪光南却已打包好 8 万加元购置的科研设备:“国家更需要这些。”   登上回国飞机时,他望着窗外,心里满是对国产芯片的期待。   时间拉回 1957 年,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的教室里。   倪光南埋头演算无线电公式,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推导。   从浙江宁波镇海的无线电少年,到考入名校的学子。   他心里始终藏着一个梦:让中国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   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他的才华很快显露。   参与研制我国首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 119 时,他常熬夜调试参数。   “两弹一星” 工程需要算力支持,他连续半个月守在机房。   看着数据准确输出,他笑着说:“这苦吃的值!” 1984 年,中科院计算所 “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陷入困境。   柳传志等人找到倪光南,诚恳邀请他加入:“公司需要你的技术。”   45 岁的他出任总工程师,立刻扎进实验室研发汉字系统。   “LX-80 联想式汉字系统” 问世,一举解决电脑处理中文的难题。   首届北京计算机展上,这项技术引来众多订单,300 万元入账。   1989 年公司更名联想,他又带领团队研发联想 286 微机。   搭载自主汉卡的电脑畅销市场,技术两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 年,联想年销破 10 万台,销售额达 50 亿元,迎来黄金期。   可就在这时,战略分歧悄然出现。   倪光南提出投入研发自主芯片,在上海建设计中心。   柳传志却主张 “贸工技”,优先组装销售,还想做房地产。   “没有自主芯片,早晚会被别人卡脖子!” 他在会议上据理力争。   但最终,他还是没能留住自己的岗位。   离开联想后,倪光南没放弃 “中国芯” 梦想。   2000 年,商人李德磊找到他,想共同创立方舟科技研发芯片。   他毫不犹豫答应,凭借个人声望争取到 2000 多万元投资。   那段时间,他吃住在实验室,连过年都在调试芯片参数。   2001 年 “方舟 1 号” 嵌入式芯片成功问世,获得国家关注。   倪光南满心欢喜,以为国产芯片迎来新希望。   可李德磊却将目光转向房地产,项目渐渐停滞。   最终李德磊远走他乡,项目失败,他的心血付诸东流。   但他没被击垮,依旧四处奔走,为国产芯片发展呼吁。   如今 85 岁的他,生活依旧简朴。   配偶已故,子女在国外,他把高楼层房子出租。   自己租了一楼的房子,每月倒贴 4000 元租金,退休金仅 1 万元。   有人问他为何不改善生活,他说:“钱够用就好,芯片研发更重要。” 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科研实验室。   指导年轻科研者分析芯片数据,手把手教他们调试技术。   桌上的日历标注着芯片研发的关键节点,从未间断。   “中国芯片还没真正突破,我不能歇。”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4 年的技术研讨会上,他展示的最新芯片样品。   凝聚着他和年轻科研者的心血,虽不是最顶尖,却在稳步进步。   他笑着对台下说:“你们年轻人,要接着把‘中国芯’的梦做下去。”   台下掌声雷动,不少人眼里含着泪光。   如今的倪光南,依旧每天往返于家和实验室之间。   他的退休金不多,生活简单,却把精力都投入到芯片研发中。   偶尔接受媒体采访,他谈的也全是国产芯片的发展建议。   这位 85 岁的老人,用一生坚守,诠释着对技术报国的热爱。   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国产芯片领域,为梦想前行。     主要信源:(人民日报——《倪光南院士的技术强国梦》)

0 阅读:41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