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速度非常快,但美专家提醒:全世界都被骗了,中国其实另有底牌。最近美国专家在《国家利益》杂志上的一番话引发不少讨论,他们说大家只盯着中国造船的快速度,其实都被骗了,中国真正的底牌藏在背后。 全球每五艘新船中就有三艘出自中国船厂,上海船坞里平均不到一周就能有新船下水,这样的速度总被外界当作中国造船业的标签。 但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专家的一番话却戳破了这种“表面印象”:真正让中国造船业站稳全球顶端的,不是看得见的速度,而是藏在产业链深处的硬核实力。 很少有人留意,2025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51.7%,新接订单占比更是高达68.3%,这些数据背后早已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积。 在扬州招商局金陵船舶的码头,刚试航归来的“金陵155”号汽车滚装船正等待交付,这艘全长228米的“海上车库”一次能装9500辆汽车,而造出它的企业只用8000名员工就完成了过去1.7万人的产值,靠的正是批量化建造技术和数字化管理革新。 更关键的是,这家企业已是全球滚装船建造领域的“隐形冠军”,未来三年还要为欧洲企业建造12艘同型船,订单排到了2028年。 高端船型的突破更能说明问题。曾被视为“造船业皇冠明珠”的大型邮轮,我国首艘国产邮轮“爱达·魔都号”不仅完成了100航次商业运营,第二艘建造周期还缩短了不少。 为解决邮轮建造中头疼的重量重心控制难题,研发团队专门建了国内首条5G智能薄板流水线,用激光切割和机器人焊接把误差降到最低 。 而在广州南沙,刚交付的大型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实现了内装100%国产化,连LNG动力系统都能自主供应,这套技术直接帮中国船企敲开了欧洲高端市场的大门。 支撑这些突破的是全产业链的自主能力。造一艘高端船舶要上万个零部件,现在中国不仅能自己生产LNG船用的低温钢材,连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的国产主机都实现了突破。 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正在调试的16000箱甲醇双燃料船,就创下了“国内船厂建造、国内船东下单、国产主机配套”三项第一,企业还编出了国内首套甲醇加注标准化作业手册,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经初步建成绿色船舶技术规范体系,光涉及绿色技术的船舶规范就发布了15部,从LNG动力到氢燃料船舶,都有了明确的技术标准 。 这种实力还体现在对行业趋势的引领上。2025年中国绿色船舶订单占比已经超过50%,电动船舶数量突破500艘,氢燃料电池船舶也实现了示范运行 。 在智能航运领域,我国首艘智能航行集装箱船“智飞”号能实现自主航行,智能航行感知准确率达到99.2%,相关技术已经用到了22艘船上 。 现在全球30强造船集团里中国占了一半以上,这些企业不是在拼产能,而是在主导绿色智能船舶的发展方向。 美国专家所谓的“底牌”,其实是中国造船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从扬州的“海上车库”到广州的国产客滚船,从大型邮轮的技术突破到绿色规范的体系构建,这份实力藏在每一个国产化零件里,藏在每一次技术攻关中。它不是刻意隐藏的秘密,而是几十年积累的必然结果。 你觉得中国造船业能在绿色智能领域保持领先吗?除了造船,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制造的“隐形冠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