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指示”,就被荷兰总部说是“未经授权”。 安世半导体这场风波,早就不是什么公司内斗了,它活脱脱是一出现代寓言,讲的是在地缘政治的大锤下,一家跨国公司的“合法身份”和“实际控制权”是怎么被硬生生撕裂的。 荷兰总部和中国子公司都觉得自己有理,各自挥舞着法律的大旗,结果却指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这家半导体巨头就这么被劈成了两半,陷入了一场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对峙。这背后,其实就是一张纸上的所有权,和工厂里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进行终极掰手腕。 整场危机的开端,就是一场关于“到底该听谁的”的战争。荷兰总部拿着阿姆斯特丹法庭的判决,利落地暂停了中资背景CEO张学政的职务,还公开说中国子公司的声明“未经授权”。他们想从法律的制高点上,保住自己的发号施令权。 但这张来自欧洲的命令,到了中国就撞上了一堵结结实实的法律墙。安世中国直接甩出中国《公司法》,宣布自己是“独立法人”。 一封公开信,直截了当地告诉员工,只用听本土管理层的,至于荷兰总部通过Outlook或者Teams发来的指令?要是没有中国法定代表人点头,那就当没看见。 总部的免职决定,在中国子公司看来,跟废纸没什么两样。于是,公司内部冒出了两个互不搭理的指挥中心,一个靠股权说话,一个靠地方法规和生产实体撑腰。员工们彻底懵了,夹在中间不知所措,一个统一的安世,已经名存实亡。 这场内部权力的分裂,背后其实是各国政府在拿法律当武器互相角力。安世已经沦为了美国、荷兰、中国三方角逐的“代理人战场”。 扳机是美国扣下的,9月29日生效的“穿透规则”像一颗炸弹,直接威胁到了母公司在实体清单上的安世。在此之前,华盛顿就已经在向荷兰吹风,要求换掉CEO。 荷兰政府的反应快得惊人。9月30日,他们居然翻出了一部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理由是“治理缺陷威胁欧洲供应链安全”,直接冻结了安世全球的资产调整。这个举动,明面上是为了国家安全,但谁都看得出它呼应了什么。 中国的反击来得也很快。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启动出口管制,一招就锁住了安世位于东莞的关键仓库。这一下直接打在了命脉上,为通用和福特汽车供货的德国汉堡工厂,库存瞬间告急。中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上的话语权有多重。 当法律上的所有权,和物理上的生产控制权彻底脱钩时,你才能看清到底谁更有力量。荷兰总部手里的牌,是股权、法院判决书,还有那个能稀释股权的方案,这些都是写在纸上的东西,看起来很厉害,但摸不着。 相比之下,安世中国打出的是一套“实体组合拳”。先把员工的工资和奖金全抓在自己手里,经济上彻底独立。 然后,果断换成人民币结算,建起一道金融防火墙。但他们手里最硬的王牌,是那个每年能生产700亿颗器件、占了全球15%市场的生产线。 就算总部那边限制了IT系统的权限,车间的订单照样能靠“手动跟进”跑起来。这个细节再清楚不过了:荷兰的法令能冻结股权,但冻不住东莞工厂的流水线; 美国的压力能换掉CEO,但换不掉全球汽车巨头对中国封装能力的依赖。安世的教训就是这么残酷,当全球化的美梦破碎后,谁能握住机器和厂房,谁才拥有最后的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