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俄罗斯9年现在还是零!如今时机成熟,中国自己干了。2025年初,中国船舶集团宣布完全自主研制的5000千瓦级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CX40DF)实现批量生产,该机型国产化率超80%,核心部件全部自主配套。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在船舶动力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的漫长征程。 早年间咱造船就是个“组装工”,尤其是船用低速柴油机这种关键设备,全球95%以上的市场都被德国曼恩和芬兰瓦锡兰这两家寡头把持着。 想造发动机?得先交专利费,光这一项就占整机售价的10%以上,相当于每造一台就得给别人交笔 “保护费”。更憋屈的是核心部件,比如发动机的“脊梁”曲轴,2006年以前咱完全依赖进口,日本、韩国这些国家把着技术不松手,想多订几台都得看人家脸色。 那时候就想着找个靠谱的伙伴破局,俄罗斯当年也算有技术底子,双方谈了好几次要合作搞发动机,结果九年过去了,图纸没见着几张,生产线更是影子都没有。后来才琢磨明白,人家自己的技术储备都跟不上国际标准,哪有精力帮咱突破,靠人不如靠己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其实从十几年前开始,咱就没放弃过自救。2008年金融危机给了个机会,瓦锡兰的低速机业务亏得一塌糊涂,全球市场份额从30%跌到 10%,急着找人接盘。中国船舶集团咬牙拿出4600万欧元,先拿下 70%股权,后来干脆实现100%控制,把这家源自柴油机“泰斗”苏尔寿公司的业务彻底收归麾下,改名成了温特图尔公司。 这波操作直接让咱拿到了欧洲百年积累的工程试验数据库和专利技术,一下子从专利进口国变成了专利拥有国,温特图尔的市场份额后来也冲到了36%,双燃料机型更是占到全球70%。 光买技术还不够,核心部件必须自己啃下来。就说曲轴,海西重工从 2007年造出第一支全国产化曲轴开始,一步步突破,到2023年全国 525台低速机里,522支曲轴都是国产的,占有率高达99.43%,连日本都来买咱的高端曲轴,以前被卡脖子的领域反倒成了优势项。涡轮增压器、电控系统这些以前靠进口的核心件,也被国内企业逐个攻破,为CX40DF的研发铺好了路。 CX40DF这台机子从设计到交付整整花了5 年,光是新技术攻关就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里面的动态氧浓度控制技术是全球首次应用,直接让功率提升了4%,还能省不少油和气,烧天然气的时候碳排放能降 20%以上,正好赶上国际海事组织对排放要求越来越严的趋势。 更关键的是,以前得从德国、瑞士进口的增压器、油雾探测器这些核心部件,这次全是自主配套,整机关重件国产率冲到80%,彻底摆脱了对国外专利的依赖。 为啥说现在时机成熟了?看看数据就明白,到2025年6月底,“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拿了全球64.2%的新船订单,连续16年世界第一。以前造高端船比如LNG 船,全球70%都用瓦锡兰的双燃料发动机,韩国企业自己能造,咱却得进口,竞争起来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现在CX40DF批量生产,正好能配上咱火爆的造船订单,不用再看国外厂商的脸色,还能把专利费省下来投入更多研发。 这九年没白等,不是等来了别人的施舍,是等来了自己技术积累的爆发。从收购瓦锡兰拿技术家底,到海西重工啃下曲轴硬骨头,再到 CX40DF突破核心技术,每一步都在为自主可控铺路。现在终于能挺直腰杆说,船舶的“心脏”咱自己能造了,这比等谁都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