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梅汝璈拒绝南渡,坚定留在北京,1966年,更是遭受到巨大磨难,小将们

炎左吖吖 2025-10-25 10:55:35

1949年,梅汝璈拒绝南渡,坚定留在北京,1966年,更是遭受到巨大磨难,小将们搜出了他在东京审判时穿的大法袍,准备焚烧,对此,梅汝璈厉声说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1966年,年迈的梅汝璈在书房里死死抱住一只深紫色木盒,盒里是他从东京审判法庭带回的法袍。 几个“小将”举着剪刀冲进来,喊着“烧毁反革命罪证”。 他却突然挺直脊背:“你们烧的不是衣服,是3500万同胞的眼睛!” 梅汝璈的故事,要从1924年说起。 他从清华学校毕业时,家人盼他留洋谋个外交官的差事。 可他望着报纸上“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新闻,彻夜难眠。 彼时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被列强瓜分山东权益。 第二天,他撕了外交官推荐信,冲进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办公室:“我要学国际法,为中国在国际上争口气!” 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他啃下了《国际联盟盟约》《海牙公约》等英文典籍,还走访英、法、德法院,记录各国司法实践。 同学笑他“书呆子”,他的心中想着的却是:“弱国无外交,但法律可以是弱者的剑。” 1929年回国后,他在大学教国际法,却总被问:“学这有什么用?” 直到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血证传来,他拍着讲台吼:“国际法不是摆设!我们要让侵略者伏法,要让世界看见中国的伤!” 1946年春,梅汝璈带着“中国法官”的任命登上赴日飞机。 作为中国代表团核心成员,他刚到东京眼前的场景便让他怒火中烧。 按所谓“国际惯例”,中国被排在英国之后。 他攥着《日本投降书》复印件找庭长韦伯:“中国牺牲3500万同胞,受降签字排第二,法庭座次必须按这个来!” 绝食三天后,组委会终于把中国国旗挂在主位一侧。 审判庭里,他穿着特意定制的深紫色法袍。 胸前绣金穗,袖口缝暗扣,“不能露补丁见人”,领口内侧绣着“汝璈谨藏,以志国耻”。 审判的两年半里,他每天带着《日内瓦公约》和百份南京大屠杀证词出庭。 当被告律师说“屠杀是战争常态”,他猛地摔下一沓婴儿被挑在刺刀上的照片:“常态?这是反人类的兽行!” 1948年11月12日宣判日,他特意换上法袍。 当审判长念出“东条英机等七人绞刑”,他悄悄拽了拽袍角,那下面是临行前妻子塞的护身符。 他知道,这判决里有南京城墙的弹痕,有3500万死难者的血,更有中国在国际法庭上站直的底气。 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梅汝璈彻底未眠。 家人劝他跟国民党南渡:“你是旧法官,留大陆危险。” 他却指着桌上的审判记录:“我不是为国民党做事,是为中国。新中国需要法治,我得留下让后人记得清楚。” 南京政府派专机来接,他撕了机票:“这些卷宗比命重,带不走,也不能走。日本人当年说‘百年后谁还记得’?我偏要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永远记得!” 他留在北京,继续研究国际法,翻译外文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他留在中国,继续参与制定《婚姻法》《刑法》,把国际法经验融入本土法治。 有人劝他“别总提东京审判,多搞经济建设”,他却坚定的反驳:“法治是根基,没有公正的法律,经济再强也站不稳。” 1966年,红卫兵冲进梅家。 他们翻出那只木盒,举着剪刀喊:“烧了这反革命的衣服!” 62岁的梅汝璈突然冲过去,用身体护住法袍。 他头发花白,背已驼,声音却像年轻时在法庭上般铿锵:“这袍子见过东条英机忏悔,见过板垣征四郎狡辩!你们烧的不是布,是3500万死难者的眼睛!” 后来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拗?” 他却说:“留学时被白人笑‘中国人不懂法’,抗战时见日军碾过家乡麦田,审判时听战犯否认暴行,这法袍不是布,是民族在废墟上站直的凭证。” 1973年,梅汝璈临终前对儿子说:“藏好法袍,等人们记起东京审判了,再拿出来。” 如今,这件深紫色法袍静静躺在国家博物馆展柜里。 丝质面料褪了光泽,袖口有细微磨损,领口内侧的绣字却依然清晰“汝璈谨藏,以志国耻”。 参观者驻足时,总会想起梅汝璈在东京法庭说的话:“正义或许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他的一生,用留学时的苦读、审判时的据理力争、文革中的以命相护,诠释了什么是“为民族争尊严”。 梅汝璈走了,但这件法袍还在。 它不是普通的法官制服,是一个民族在国际法庭上挺直的脊梁,是3500万死难者的血泪见证,是“公理不灭”的无声宣言。 当我们凝视这件深蓝绸缎,看到的不仅是一件旧衣,更是一个文弱书生用一生守护的民族魂。 有些东西,永远不能丢! 主要信源:(手机光明网——在梅汝璈故居回望东京审判:“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中工网——...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丨日本投降后,他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审判)

0 阅读:86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