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加速爆发,基金收益一路飘红! 近几日,固态电池领域频频取得突破。在A股市场,相关板块也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有个叫“上海洗霸”的公司,就因为跟中科院合作搞固态电池材料,股价涨了超过230%;还有一个叫“英联股份”的,股价也涨了超过110%。Wind数据显示,整个固态电池概念板块,从2025年初到现在,涨幅接近50%。基金公司和那些手握重金的投资人,都在往这个领域砸钱,光是10月份以来,好几只电池相关的ETF基金,净流入的钱就超过了20亿人民币。 从2025年一整年来看,资本用最直接的方式,为中国的这项技术突破投了赞成票。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机构和基金的大规模进场。 从固态电池概念指数的表现可以看出来,它远远跑赢了沪深300这种大盘指数。有数据显示,到今年9月份,Wind固态电池指数累计涨了超过51%,而同期的沪深300指数只涨了不到15%。到了6月份的时候,固态电池指数甚至比沪深300指数多涨了24个百分点。这清晰地说明,最聪明的钱,正在从传统领域流出,涌向代表未来的新技术方向。 那些基金经理们,比如广发基金的罗国庆、富荣基金的姜帆,都在公开场合表示,固态电池从0到1的产业化过程,比大家想象的要快得多。 这件事说明,一个由技术突破驱动的产业革命,已经在中国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全面认可。这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技术取得突破,资本闻风而动,给相关企业注入大量的资金,这些企业拿到钱后,就能更快地把技术变成产品,扩大生产,降低成本,然后占领市场。市场被占领后,企业利润增加,股价上涨,又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进来。 富荣基金的基金经理就明确指出,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已经形成了产业链闭环,这有助于技术发展和成本降低,从而进一步扩大我们的技术优势。这个正向循环一旦转起来,它的能量是极其巨大的。它不仅能催生出一批伟大的公司,更能推动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我们今天看到的股市上的热闹景象,其实只是这个巨大齿轮开始转动时,发出的第一声轰鸣。 但固态电池突破最根本的一个层面,是国家意志的推动。从2020年到2025年,中国政府一直在为固态电池的发展铺路搭桥。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能在2025年取得突破,资本市场敢在2025年下重注,背后都离不开国家战略的长期支持和引导。 早在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里,就第一次把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相当于国家吹响了冲锋号,告诉所有人,这个方向,我们要举全国之力去攻克。随后的几年里,工信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从研发、到标准制定、再到产业应用,全方位地支持固态电池的发展。比如,有消息说,国家可能投入了大约6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支持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去攻关全固态电池技术。到了2025年,政策的密度和力度更大了,工信部等部门发文,明确要建立全固态电池的标准体系,这就为后续的大规模商业化清扫了最后的障碍。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是中国独有的优势。它把政府的顶层设计、科研机构的技术攻关、以及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拧成了一股绳,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发力。2025年我们看到的局面,就是这个模式结出的硕果。技术突破是“果”,资本追捧是“果”,而国家战略的长期布局,才是这一切的“因”。 在面对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核心技术领域时,我们不是等市场自发地去摸索,而是由国家制定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然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实现它。这种模式,在高铁、在5G、在光伏领域,我们已经成功过一次又一次。现在,在固态电池这个决定未来能源格局的战场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这不仅仅是为了造出更好的电池,更是为了在新一轮的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牢牢地掌握主动权,把我们中国人的饭碗,把我们国家发展的未来,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