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翁帆大概率不会再婚了。 不是因为她找不到合适的人。 杨振宁先生生前说过,支持她再婚。 可大家都感觉她不会这么选择。 翁帆自己就很优秀。 她是清华博士,热爱学术,专注科研很多年。 杨振宁曾对杨澜说:"假如我不在了,希望翁帆能重新开始。" 这话听着体贴,却成了她心里的重量。 一段跨越54岁年龄的感情,本来就不普通。 他说这话时很清楚,翁帆的人生还很长。 但翁帆回应得很干脆。 她说自己不会再婚,只轻轻补了一句: "能陪他走这一程,已经很幸运。" 她守着两人共同构筑的世界,那里安静,干净,满是书香。 不用应付外面的嘈杂,只要专心做研究就好。 她不是谁的附庸,她一直在成长。 那些年,她凌晨起来煮粥,整理两万多页手稿。 杨振宁听力不好了,她就快速写下重点,递到他眼前。 她是他的耳朵,也是他的翻译。 有人说她靠杨振宁拿到学位。 不是这样的。 她写论文时,能在图书馆待三个月。 做研究跑了十所小学去调研。 她的成绩,是她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一段真正走进心里的感情,是会留下印记的。 杨振宁曾说,几十年后,大家会明白他们的故事是一段美好的罗曼史。 这样的相遇,一生一次,其实就够了。 现在翁帆快五十岁了。 偶尔出席学术场合,手腕上还戴着那只玉镯。 不说太多,不解释什么。 她从当年的硕士,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学者。 杨振宁走后,有人说遗产分得不公。 传别墅只给她住,没有产权。 这些议论,她从不回应。 她早就说过:"陪伴已是荣幸。" 真正的遗产,从来不是钱或者房子。 是他让她看见自己可以走多远。 从年轻硕士到成熟学者,这条路,她一步一步走过来了。 估计她不会再婚了。 不是固执,也不是找不到。 是那段时光已经足够填满往后的人生。 两个人并肩走过二十一年,从被质疑到被理解,从青涩到从容。 标签是别人贴的,路是自己走的。 她用二十一年,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