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宣布了 10月22日,印度总统穆尔穆目前正在访问印度南部喀拉拉邦。22日,

凡之谈世界 2025-10-24 10:09:15

印度宣布了 10月22日,印度总统穆尔穆目前正在访问印度南部喀拉拉邦。22日,穆尔穆乘坐的直升机降落于一处新浇筑的直升机停机坪时,停机坪表面部分塌陷,直升机机轮陷入其中。 好在机身没歪,人也没出事,随行的人赶紧围上去处理,场面算不上混乱,但足够尴尬。这停机坪还是新浇筑的,按理说正是紧实耐用的时候,没想到连一架直升机的重量都扛不住,刚落地就露了怯。 这事儿听着新鲜,搁印度其实不算稀奇。就这几年,全国范围内塌了的桥梁就有四十二座,喀拉拉邦之前也出过道路塌方的事儿,查来查去,病根都差不多 。 岩土工程勘察没做到位,底下的土层结构、承重能力压根没摸清楚,就敢往上浇筑水泥、铺路面。 施工的时候大概也没多想,反正表面看着平整就行,至于底下牢不牢固,没人真当回事。 更头疼的是没人好好干这活儿。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2016 年的时候还有六十三万人入学,到 2021 年就只剩四十八万九了,降幅在所有工程专业里是最大的。 不是年轻人不想学技术,实在是这行没吸引力:薪资给得低,项目还不稳定,工地上的环境又差,风里来雨里去不说,还没什么职业前景。 能干这行的老手要么转行,要么年纪大了干不动,新人又接不上,最后工地上剩下的要么是没经验的临时工,要么是应付了事的外包队,修出来的东西能结实才怪。 官方那边已经说要调查了,大概率最后会归结到施工方偷工减料或者操作不当,罚点款、换个施工队就算完事。可明眼人都清楚,这不是哪一个施工队的毛病,是从根上就松了。 招标和合同制度本身就有缺陷,规则定得模糊,责任划分也糊里糊涂,有时候为了赶工期,连资质审核都能省了,谁报价低就给谁干。 中标之后更是没人盯着,只要能在规定时间内把 “样子” 做出来,验收的时候走个流程就算过关,至于质量到底怎么样,没人深究。 穆尔穆这次算运气好,只是机轮陷进去,要是塌得再厉害点,后果不堪设想。可普通人遇上这种事,就未必有这么幸运了。 前阵子有个小镇刚通车的桥,没几天就裂了道大口子,幸好发现得早,没出人命;还有些偏远地区的乡村公路,下雨就泥泞不堪,车一压就陷进去,当地人进出都得绕远路。 这些事儿太多了,多到新闻都懒得追着报,最后慢慢变成了大家默认的 “常态”。 不是印度没给基建花钱,每年投进去的资金不算少,可钱到底花在了哪儿,谁也说不清楚。 层层转包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一个项目从甲方到实际施工队,要经过好几手,每过一手就扒一层皮,到最后真正用在材料和人工上的钱,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剩下的钱要嘛进了中间人的口袋,要嘛用来应付各种检查,材料只能挑最便宜的买,施工也只能凑活了事。反正只要能应付过验收,拿到尾款,谁管后续会不会出问题。 这次塌的是总统的停机坪,关注度高,说不定能查得仔细点,揪出几个责任人。可要是换个偏远地方的灌溉渠塌了,或者乡村学校的围墙倒了,可能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这种 “选择性重视” 才是最要命的,小问题攒成大问题,小隐患拖成大事故,最后整个基建体系都变得脆弱不堪。 大家见得多了,也就懒得较真了,顶多在网上调侃几句 “印度特色基建”,转头该过日子还过日子。 穆尔穆的直升机后来换了个地方降落,访问也接着进行,这事儿说不定过几天就没人提了。 但那处塌陷的停机坪还在那儿,裂开的缝隙里藏着的,是勘察环节的敷衍、施工环节的糊弄,还有人才流失的无奈。 这些问题不解决,下次指不定又在哪出岔子 —— 可能是另一处停机坪,可能是一座桥,也可能是一条路。 毕竟基建这东西,拼的不是表面的光鲜,是底下的扎实。光想着快点出政绩、快点见成效,却不肯在勘察、人才、监管上花心思,再新的工程也经不住考验。 总统的直升机这次躲过了一劫,可印度的基建,要是再这么糊弄下去,迟早躲不过下一次 “塌陷”。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印度总统直升机降落时,停机坪突发塌陷》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凡之谈世界

凡之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