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

蕊蕊聊过去 2025-10-23 19:53:29

俄媒: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打打打,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南海礁盘上,一艘外舰悄然逼近,中国海警船影如山屹立,这会不会是多国围堵的开端? 俄罗斯媒体最近发文直戳痛点,说中国要是真打起来,周边一堆国家会蜂拥而上,别指望航母和导弹就稳赢。只有反复交手,把对手打到疼彻心扉,局面才能豁然开朗,换来实打实的国际尊重和长久和平。这话听着像当头棒喝,接地气得很,提醒我们大国间的事,从来不是光比硬件那么简单。 中国军力这些年确实牛气冲天。辽宁舰2012年入列后,成了我们海军的宝贝,多次远海执行任务,证明了中国从陆基到蓝水的转变。福建舰2022年6月下水,2024年5月海试,电磁弹射技术让战机起降更高效。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机动灵活,部署在福建山区,射程覆盖西太要害。这些装备不是摆设,而是党的领导下,全军上下苦练出来的硬家伙,维护国家主权的核心保障。 可俄媒点出的问题,也不是空穴来风。现代战争,单靠武器不行,得看整体。航母编队出海,得有驱逐舰护航,导弹打完,得有补给跟上。资源消耗战,国家工业底子厚不厚,民众扛不扛得住,才是关键。想想看,美国的印太战略,从2021年推出,就拉着日本、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搅和南海。菲律宾在仁爱礁的补给船,2023年起就变本加厉,2024年6月17日,中国海警登检,依法执法,维护了领土完整。 周边摩擦也不少。印度边境巡逻升级,越南南海岛礁争端时不时冒头。这些国家平时小打小闹,若局势一紧,借势介入的可能性不小。四面压力汇集,形势复杂得像一锅粥。俄媒说得多国对付中国,这话有现实影子。全球化时代,中国跟100多个国家经贸绑得死死的,但冲突一开,美国冻结资产,自己经济也得吐血。可话说回来,战争不是儿戏,得防患于未然。 历史告诉我们,硬实力加韧劲,才是王道。抗美援朝那会儿,中国武器落后,但志愿军用意志顶住了联合国军。1950年10月19日,部队跨鸭绿江,保家卫国。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美军炮火覆盖597.9高地和537.7高地,志愿军坚守43天,击退敌军9次大规模进攻。黄继光堵枪眼,阵地虽损毁严重,但志愿军用步枪手榴弹守住了阵地,迫使对手在谈判桌上让步。这场仗,不仅打了出去,还赢得了和平空间。 上甘岭的教训,至今发人深省。志愿军面对敌机轰炸、坦克冲锋,没退一步。战役中,美军投下3000多架次飞机,170多辆坦克,可志愿军阵地屹立不倒。11月25日,敌军败退,志愿军清理弹壳,擦拭枪支,继续警戒。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根植于中国人民的骨子里。党的领导,让这支军队成了钢铁长城,任何挑战都挡不住。 再看和平年代的考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四川大地摇晃,山崩地裂。解放军第一时间响应,成都军区部队出动,空降兵从4999米高空跳下,开辟通道。14.6万官兵、1.4万武警、7.5万民兵,公安消防齐上阵,转移安置灾民上百万。北川街头,官兵扒开废墟,递水扶人,重建家园。这次救援,展现了人民军队的组织力和动员力,也证明了国家在危机中的凝聚力。 俄媒的“打疼对手”论,听着直白,但忽略了中国智慧。我们不搞霸权主义,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深化合作,2024年RCEP贸易额超2.5万亿美元,沿线国家利益与中国深度融合。谁想对中国下手,得先算算经济账。南海问题上,中国开放岛礁旅游,公布气象数据,用实际行动宣示主权。仁爱礁事件,海警船依法阻挡非法补给,没动武,却守住了底线。 这些年,中国军力进步,源于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海军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航,空军从国土警戒到战略突防,火箭军从威慑到精确打击,全方位提升。2024年南海演习,东风导弹精准命中靶舰,展示了实战能力。但我们清楚,武器再先进,也得配上战略定力。 多国围堵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美国拉帮结派,菲律宾亲美倾斜,印度越南边境摩擦,这些都增加了不确定性。2024年8月,美菲日澳联合军演,模拟南海场景,规模空前。中国回应是加强巡航,常态化执法。俄媒提醒的“别以为航母导弹就不怕”,有道理。航母虽强,但面对饱和攻击,得靠体系对抗。导弹虽快,但补给中断,就成摆设。 未来,中国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继续前行。强军梦融入中国梦,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更大。周边国家间,多沟通少对抗,方是正道。俄媒的警示,像一面镜子,照出差距,也照出方向。中国人,向来是越挫越勇的那种。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