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在千岛平台为未成年孩子退卡牌款时,被卖家要求上传“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视频

笔尖下说法 2025-10-23 18:04:44

消费者在千岛平台为未成年孩子退卡牌款时,被卖家要求上传“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视频;更引发争议的是,多位用户爆料在该平台抽福袋,有人2个月花52万亏30万,质疑玩法涉赌。 一、事件爆雷:退个款要扇孩子耳光?抽福袋更有人亏掉30万 最近千岛平台的两件事,把不少人看懵了,一件离谱,一件扎心。 先说说离谱的:有家长想给未成年孩子退500多块的卡牌钱,结果卖家直接提要求,让她上传“家长怒骂孩子的视频”,还要“狂扇孩子耳光的视频,时长5分钟不能停,必须有清晰的扇耳光声”。这要求一出来,谁看了不生气?好在千岛后来回应,说这是卖家个人的要求,跟平台没关系,是个人闲置交易引发的纠纷。 但更让人心疼的是抽福袋的事。还没步入社会的李明,今年7月被千岛福袋的推广吸引,觉得是“正规平台”就试了试,结果彻底陷进去了。她后来算算账,8月到现在一共抽了52万的福袋,最多一个月花了近30万,最后亏了30多万! 不光是李明,还有个叫小莫的玩家,曾经两天抽300发200元的福袋,一个大奖没中,亏了近6万。在小红书上,“千岛福袋涉赌”“亏了17万”的话题下面,全是玩家晒亏损金额的评论,大多上万,甚至有人接近百万,都在劝“别碰,这就是变相赌博”。 二、玩法拆解:福袋为啥让人“上头”?卖家揭秘3个套路,只有平台稳赚 1. 先看玩法:“盲盒抽赏”本质是“以小搏大” 千岛福袋的规则看着简单:用户买“商品卡”,每张卡对应一个二手赠品,100%能中,但赠品价值差得特别大——有上千元的限量潮玩、卡牌,也有比福袋售价还低的普通玩意儿。 比如200元一抽的福袋,100个总价值2万,但90%的赠品只值40多块。玩家都想着“抽中大奖回本赚钱”,可实际上“大概率抽到不值钱的小垃圾,肯定亏钱”。而且抽完6小时就能在平台闪购转卖,平台还能收2%的闪购服务费和0.6%的支付手续费,不管玩家赚不赚,平台先赚一笔。 2. 再看套路:大数据诱导+卖家“捡漏”,玩家根本赢不了 玩家之所以会“上头”,甚至亏几十万,主要是两个套路在作祟: 大数据杀熟诱导:抽得越多亏得越多,但一旦停一段时间,平台就会让你偶尔“中个小奖”,勾起赌性,让人觉得“再抽就能中大奖”。李明就说,自己就是被这种“偶尔中奖”骗了,越陷越深。 卖家“捡漏”截胡:平台有个排队机制,抽得越多,购买时间越长(比如抽30发以上要等120秒)。如果玩家抽了40发快接近“大奖”了,卖家会用小号插队抽,把大奖截胡,之前玩家花的钱全白费。李明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包车福袋时被人捡漏,血亏一笔。 3. 关键真相:只有平台稳赚不赔 小莫转型当卖家后发现,不管是玩家还是卖家,其实都是平台的“韭菜”: 玩家亏:要么抽不到大奖,要么抽到了转卖时,黄牛抱团压价,根本卖不上价。 卖家也不是稳赚:但平台不一样,除了抽成,还能收卖家的服务费(1-50抽收3%,51抽以上收5%)、仓储费,不管谁亏谁赚,平台只赚不亏。 三、法律分析:福袋到底涉不涉赌?这3个特征很危险 1. 先明确赌博的法律定义:3个要素缺一不可 根据《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赌博要满足三个条件: 以金钱或财物为赌注(玩家花钱买商品卡,本质是花钱下注); 输赢结果靠偶然性(赠品是随机分配的,能不能中大奖全看运气,没有规律); 以赢取财物为目的(玩家抽福袋不是为了买二手物品,而是为了抽中高价赠品转卖赚钱)。 同时,司法解释还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在网上建立赌博网站”可能构成开设赌场罪。 2. 千岛福袋的3个特征,正好踩中“涉赌风险点” 千岛福袋的玩法,正好符合上述赌博的关键特征: 花钱买卡=下注:玩家支付的钱,本质是为了“搏大奖”,不是为了购买固定的二手商品,和“下注赌钱”性质类似。 随机分配=靠运气:赠品怎么分配全是平台或卖家定的,没有公平透明的规则,玩家输赢全看概率,和赌博的“偶然性”一致。 可转售变现=赢财物:平台提供闪购渠道,玩家抽中赠品后能直接转卖换钱,目的就是“赢钱”,不是“消费”,已经偏离了普通二手交易的范畴。 3. 平台有审查义务,默许套路可能担责 千岛作为平台,向买卖双方收了费用,就有更高的审查义务。如果明知卖家有“私下回收大奖”“用小号捡漏”等套路,却不制止,可能会被视作“默许涉赌交易”。要是平台或卖家靠这种玩法大规模营利,还可能涉嫌违反《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面临法律责任。 但这里有个问题:如果是你,刷到这种“抽福袋能中大奖”的推广,会忍不住试试吗?要是身边有人已经陷进去,不停抽福袋亏钱,你会怎么劝他?是让他“及时止损卸载平台”,还是觉得“愿赌服输,自己选的路自己承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0
笔尖下说法

笔尖下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