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这事儿一听就聪明,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咱们要下单20架伊尔-78MK-90A加油机,不是“贪便宜”,而是精确补短板,说白了,用最短时间、最低代价,把空中加油的缺口补上,同时稳住节奏,不拖国产进度。 中国空军这些年更新换代飞快,歼-20、歼-16、轰-6K这些主力战机一架接一架地上,可加油机的数量还停在个位数。 加油机是什么?它是战机的“天上加油站”,没有它,先进战机飞不远、巡不久,想去远海巡航、长时间滞空都得打折扣。 问题是,国产运油-20再先进,也得排队生产,它基于运-20运输机改造,运输、医疗、救援任务都要用那条线,产能自然被分掉。 眼下国产加油机总数不超20架,这对一支几百架主力战机的部队来说,完全不够用。 正巧,俄罗斯那边日子难过,乌克兰战事让它的军工厂疲于应付,出口订单锐减九成,连印度都在拖款。 而加油机这种大飞机更新慢、库存多,对他们来说就是“压箱底资产”。 这一边急需卖,那一边急着用——买卖自然谈得下来,俄方愿意给时间表、好价格,甚至打包维护和备件,求的就是现金流。 对中国来说,这正是补位的最佳窗口。 伊尔-78MK-90A不是老货,是基于新型伊尔-76平台改造的最新版本,载油量比上一代多三分之一,油耗低、航程长,还能在碎石跑道起降,性能相当实用。 更妙的是,它和咱们现役的歼-16、苏-35都能直接对接,不用改装油管系统,训练和维护流程都能无缝衔接。 换句话说,买来就能用,几个月就能上手成战力,不用再为保障体系花大钱。 这笔交易的精明之处就在于:既解了当下燃眉之急,又没占国产产能的坑,2027年前陆续交付完,正好和运油-20的批产节奏接上,时间、成本、风险都算得明明白白。 这不是临时起意的“捡漏”,而是一次提前三步的精准布局。 这笔买卖的下一步是算账、落地、保稳——而不是把“外国货来了我就高兴”当成战略,先说三本账:时间、产能、成本。 时间账上,这批飞机分期交付到2027年前就位,意义很简单——把“可用规模”先做起来。 国产改装、试产、批量铺开都有节拍,短时间里谁也跑不过物理生产线。 外采能把战力缺口在最短时间内堵上,等国产产能爬上来,再把主力换回国产机,整个节奏就顺了,既不慌也不浪费。 产能账上,运油-20的机身产线本来就被运输、特种任务、改装所占,用它疯狂改装成加油机,会把整个军机供应链弄乱,外购伊尔-78把“加油任务”从本来就吃紧的生产线里剥出来,避免把自己拖死在产能瓶颈上。 这等于是把“短期需求”从“长期工程”里切出来,优先解决战场刚需,而不把重要的国产平台绑在短缺上。 成本账则更直白:大批量、一揽子谈判、含备件与保障的套餐式采购,单价和后勤成本都会比零零散散买零件划算得多。 更重要的是,把“等待国产扩能”的隐形成本算进去——时间就是战力,时间就是风险。 等与不等,得算进作战收益里。 说完钱和时间,来看看把数量变成实战能力的那点儿聪明事儿,数量本身只是数字,关键是把这些架机变成“半径”和“密度”。 和现有运油-20组合起来后,重点方向的出动节奏会更紧密:飞机能更频繁地出航、在空中待得更久、巡逻半径也能向更远海域延展。 这不是堆数字,而是把单架战机的战斗力乘以战场支撑能力,战力翻倍靠的正是空中加油这个杠杆。 训练和战备也会受益,操作流程相似、维护手册延续性高、地面保障不必重建,单位换装成本低,整支机队在短期内就能把新机纳入日常训练和远海任务。 而编队演练、长航时巡逻和多航段补给的常态化,会把单次出动的风险和失败率都拉低。 风险管控方面,这笔单子也不是无脑买买买。 首先是交付分期和验收机制,确保每一批次到位都能直接入役并带来效益;其次是备件与地面设备的同步谈判,避免“买飞机没零件”的尴尬;再有联合维护和技术转移协议,把关键维护能力逐步本土化,长期替代率逐年上升。 这样一来,即便未来国际环境震荡,也不会出现“整队停摆”的极端后果。 总体路线图也很清楚:短期外采补位,解决燃眉之急;中期国产扩产,保证量能回归自主;长期体系优化,把外采的优势变成国产升级的跳板。 当然了,外采并非长期依赖,而是为了把国产化的时间成本最小化、作战效能最大化。 讲实在的,这单买卖聪明的地方,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把“缺口”变成了一个可控的杠杆——先把战力撑起来,再用国产化把周期性优势转为体系性红利,不是捡漏,是把时间买回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2014年,“陕飞”发布了新一代中型运输机运30的样机,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运30
【7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