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中方官员见面之前,美财长露出真面目,被曝要对华出“损招” 10月23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还没和中方官员碰面,风声就传了出来:美方准备在软件驱动产品出口上给中国使绊子,试图拿“稀土谈判”做文章。 表面上双方还在客气地寒暄,背地里却早已刀光剑影。这场操作一出,外界都看明白了,美国这波“损招”不是简单的嘴炮,而是又想玩心理战、给稀土谈判添点火药味。 说白了,美国这回的招数其实不新鲜。美媒早就放风:特朗普政府有意动用出口管制,涉及笔记本电脑、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的软件产品。 贝森特接受采访时,话说得滴水不漏,“一切都在考虑之中”,还顺便抬出了G7,说不排除拉小伙伴一起上阵。看似气势汹汹,实际上更像是谈判桌前虚晃一枪,先给对手下点马威。 这套路其实挺熟悉。早在前几年,白宫就放过类似狠话,要对“关键软件”下手,结果也就雷声大雨点小。美国软件业全球市场占比超过一半,谁都知道他们吃的就是全球化的饭。 可偏偏中国市场占了美国软件业将近五分之一的营收,真要下狠手,自己人先得肉疼。 美国这波放风,更像是“虚空造牌”,试图先制造点紧张氛围,把中方的心理价位往下拽。说到底,这就是老美惯用的谈判套路,用威胁先铺垫,等着对方先开口让步。 但这招真能奏效吗?实际情况比美国自己想的复杂多了。全球产业链今天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的软件跑遍全球,工业制造业哪家不用? 前段时间美国对中国的EDA芯片设计软件搞了禁令,没撑到两个月,自己公司股价掉得一塌糊涂,国内企业压力山大,禁令立马撤回。 中国这边一看情况,反倒加快了本土替代的步伐,短短一个季度,相关国产软件市场份额就涨了12%。美国要是再来一次“自伤式博弈”,只会让自己的制造业成本直线上升。 就连通用电气航空部门都坐不住了,放话说,要是断供发动机软件,自己的生产线都得瘫痪。 美国这番操作,反噬效应太明显。说白了,如果真全线封锁软件出口,美国企业比中国还先受不了。微软、英特尔这些大公司早就开始游说政府,坚决反对新一轮管制。 看似“天威难测”,实际上美国政府就是两头为难,既想在谈判桌上占便宜,又不敢真把自己企业往火坑里推。历史经验已经说明,单边制裁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方这边心态很稳,没被美方的“损招”带节奏。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是基于国家安全和环保的需要,步步都在WTO规则的范围之内。 美方威胁来威胁去,中方始终冷处理,不跟着起哄。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把核心精力投到自主研发和产业链升级上。 稀土提炼技术占了全球绝大多数份额,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能改写的事实。美国想在短时间里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难度比登天还大。 与此同时,中方还在和欧盟等其他国家积极对话,准备多条腿走路,降低单一市场风险。这种打法不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而是被各种制裁和封锁“逼”出来的自我成长。 事实一再证明,外部压力越大,中国技术自主的动力就越强。美国这套“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的思路,最终只会加速中国在相关领域自给自足。 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美方的“虚张声势”成了常态,实际行动却越来越拖泥带水。美国国内企业的游说力量、全球产业链的现实压力,让政府想“闭门造车”都变得不切实际。 国际博弈不是靠威胁和恐吓能解决的,尤其是在稀土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领域。 每一次出口限制,都会让市场更加多元,推动中国和其他国家合作。美国挥舞“技术铁幕”,最终砸到的只会是自己的脚。 归根到底,美国这波“损招”更多是心理战。谈判桌上虚招连连,真正落地却掣肘太多。 稀土争端该怎么解,答案早就摆在台面上:合作共赢才是正道,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全球化的产业链早已让“单边制裁”成了笑话。每一出“新花样”,都是对现实的再次验证。 参考资料:美国被曝考虑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贝森特回应 2025-10-23 08:43·观察者网 美财长:美贸易代表已前往马来西亚,将与中方会谈 2025-10-23 09:31·观察者网
不是小道消息!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对我们进行警告,力度更大了!就在动身前往马来西亚
【24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