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提醒:过了50岁,体检主要查这5大项,别随便乱查 “体检单越厚,身体越安全吗?”很多叔叔阿姨把钱花在十几项“花哨”检查上,却漏了关键项目。 我在门诊常遇到:人没问题,心更累,钱也冤枉花。 前几天秋冬换季,朋友圈又被“年度体检攻略”刷屏。 可真正决定风险的,就那么几项“硬核”指标。 与其到处“捞”,不如把刀口对准要害,省心又有效。 一位老张,54岁,跑了三家机构做套餐。 影像厚厚一摞,却没做规范血脂与糖化血红蛋白。 他以为“都查过了”,结果错过了干预最佳窗口。 为什么50岁后要聚焦?身体像房子过“保修期”,基础构件开始老化。 抓住主承重,胜过给墙面反复上漆。 第一,把“心脑血管风险”一次评清。 空腹血脂谱、血压动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加上颈动脉超声。 四件套,能把十年风险看个八九不离十。 别只盯总胆固醇,关键看低密度胆固醇和是否伴颈动脉斑块。 中国高血压、糖尿病人群基数大,合并风险才是“隐雷”。 第二,筛癌要“有的放矢”,别一股脑做高价“大全套”。 50岁后,结直肠癌筛查优先级高。 首选粪便隐血或粪便FIT,阳性再做肠镜。 低剂量胸部CT适用于有吸烟史或高风险人群。 女性别忽略乳腺影像学与宫颈HPV;男性关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我更看重“个人与家族史+风险分层”而非盲目套餐。 第三,肝肾功能与代谢“体内发动机”的工况要稳定。 常规肝功、肾功、尿常规,加腹部超声看肝脏与胆囊。 我国乙肝流行背景下,肝脏是重点;脂肪肝日益常见,别等到转氨酶长期异常才重视。 第四,骨骼与激素“地基下沉”要提前拦截。 骨密度检测(DXA)对女性尤需,男性有吸烟、久坐或长期饮酒者同样必要。 维生素D、钙摄入评估加生活方式干预,能把跌倒骨折的风险大幅拉低。 第五,眼底与口腔“被忽视的小窗口”。 眼底照相能看出微血管问题,常常早于症状。 口腔健康关系营养与慢病控制,牙周炎会推高全身炎症水平。 两者费用不高,收益不小。 有人问,中医怎么看体检?我常对患者说:“望闻问切是‘系统诊断’,体检是‘器官影像’。 两者结合,像地图加指南针。”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治未病,讲“脾胃为后天之本”、“肝主疏泄”。 这些理念可转化为规律作息、节制饮食、适度运动与情志调衡。 这恰是慢病管理的根。 临床里,我看到焦虑的人,血压常跟着上蹿。 调息、八段锦、饭后百步走,能把“交感神经踩刹车”。 这不是玄,是生理学。 权威共识也在收拢焦点:心脑血管、肿瘤早筛、代谢、骨质、感官功能,是中老年体检的主线。 国家指南强调基于风险评估与分层管理,别“撒胡椒面”。 体检不是“查得越多越好”,而是“查得恰到好处”。 常见误区之一,是把指标当终点。 其实指标只是窗口,关键是持续管理。 比如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不等于万事大吉,还需结合餐后血糖与低血糖风险。 误区之二,是把影像当护身符。 低剂量胸CT不是年年必须,全科医生会根据吸烟史、年龄与既往结果安排频率。 误区之三,是忽视生活方式。 体检报告再漂亮,熬夜、高盐、高糖、一坐一整天,迟早打回原形。 怎么落地?先做“5大项”的基线,建立自己“健康档案”。 三月或半年复盘一次关键指标曲线,不追求一次完美,追求持续走向更好。 把钱用在刀刃上:规范血脂与血糖、科学筛癌、肝肾和腹部超声、骨密度、眼底口腔。 隔年再根据风险微调,像给车做“定制保养”。 我也给老朋友们一个“加号”:睡眠与抑郁筛查。 打鼾、晨起乏力、白天易困,可能提示睡眠呼吸障碍;情绪长期低落,会影响血压血糖。 把这些纳入管理,收益常常超出预期。 临床有位阿姨,坚持晚饭七分饱、步行6000步、每年做以上“短清单”。 三年后,她从高危边缘退回到中等风险,药物剂量还降了。 这才是体检的意义——把不确定变成可控。 别忘了,中医里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换季要护住“阳气”。 落实到日常,就是早睡早起、适量日晒、温补脾胃。 与西医的指标管理并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 最后再强调一次:“过了50岁,体检主要查这5大项”,是基于循证与实践的“短清单”。 把有限的时间和预算,投给高价值项目,既稳又省。 希望您和家人,看完能把体检做“轻”,把健康做“实”。 愿每一份报告,都能换来脚底的轻快与心里的笃定。 温馨提醒:体检结果需结合个人病史与医生评估,循序调整,切勿自我诊断。 把问题交给专业的人,您把生活过好,这就是最好的治未病。
李兰娟院士提醒:过了50岁,体检主要查这5大项,别随便乱查 “体检单越厚,身
奇玮随心养护
2025-10-23 09:50:16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