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跟朋友一叙,俩人开着车在上海到处转悠,路过金桥时,正好看到有萝卜快跑的无人出租车在运营,猛然想起,这里可是萝卜快跑在上海唯二的运营区之一,突然有点好奇,这L4无人驾驶出租车,现在到底啥进展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实际使用体验究竟如何?带着上述疑问,也秉持着「来都来了」的原则,我决定好好体验一下!顺便也来聊聊我眼中关于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那二三事。
根据我的体验,想要打上一辆萝卜快跑,必须先过三关:首先,你所在的地区必须得是已开放的运营区;再者,需要到专门的小程序或者App上下单;最后,萝卜快跑不像常规的出租车或网约车那样,哪哪都能上车,它的上下车地点都是固定好的,假如最近的上车点离你有200米,那不好意思,你还真得自己走过去…
等车到了之后,在右后侧的小屏幕上输入你的手机尾号,开门,然后直接上车出发就好了,除了主驾是真·无人之外,其余体验基本跟现在的新能源车无异,常规的听歌、看导航地图、以及看实时的SR车机渲染界面,都可以通过点触后排的娱乐屏来实现。
我一共坐了两趟,整个体验下来,跟现在业内第一梯队的华为、理想、小鹏的高阶辅助驾驶,基本无异,跟车丝滑、红绿灯启停及时,遇到大弯能掉头,遇到违停或临停车也能绕行,甚至还会自己摁喇叭,功能上挺完善的,能看出来,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无人驾驶出租车,确实在朝着“更无感、更丝滑”的方向去努力,也难怪有关部门会把智能网联汽车当作重点产业在推,假以时日,这里面确实是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好趋势”在落地时,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磕绊”,列举几个我碰到的小问题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首先,我觉得某些上车点的设置不够合理,例如图 7 的这个,直接给定到桥上去了,而且还在栏杆外,我一小伙子还好,这要是老人或者孕妇,确实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其次,再来聊聊安全细节,尽管知道萝卜快跑定位L4级,也知道车上装了一堆高精度传感器,安全冗余相比现在市面上的各种主打辅助驾驶的车型要高不少,但真要碰到相对复杂的路况时,人都会紧张,更何况机器?据我所知,今年8月份,萝卜快跑在重庆永川出了一起事故,把乘客带沟里去了,物理意义上的沟里…
︎●再者,就我的观察,金桥区域我打到的这几台(收费)运营的萝卜快跑车辆,都是挂的测试标识,就是车牌上带有测试车字样的“试”字,两侧车门也是写的大大的「测试」二字,这是否跟现行的营运标准规范细则有所出入?毕竟在当下,开店必须办证,上岗也要持证,至少在我看来,这方面萝卜快跑确实有改进的空间。
︎●最后,则是比较严肃的无人出行对于传统行业造成冲击的话题了,大家都知道,无人出行就是当下的行业大趋势,这点无需争辩,但现在的局面是,它的发展速度让传统行业多少有点“接不住”了,最直观的问题就是,无人出行能凭借更低的运营单价(本质是几乎为0的人力成本),理所当然地抢下更多的订单,而以人力成本作为大头的传统从业的收入,就得被迫往下掉,不少以此为就业缓冲带的老百姓,既面临收入压力,也面临转型压力,倒也不是说他们不想变,问题是,想跟着变也不容易,因为传统行业的运营成本本来就高,要搞技术升级、改服务模式,缺资金也缺方向,前景不明确,转型步子自然迈不开,更关键的是,现在大家一起跑市场,其实相关规则还有待完善,比如定价怎么才合理、安全责任怎么算,传统行业怕的不是竞争,而是怕没有一把大家都认的“标尺”。
而回归到普通消费者的身份,我们对无人驾驶的期待也真的不复杂,不需要多“高科技”的噱头,而是要落到实处的“高效、顺手、安全、放心”:我们希望的,只是能多些灵活的上下车点,拒绝经常性的差最后几百米;能多针对施工场景、复杂城区厂家做优化,最好能公布相关的测试场景和数据,减少大众对于行车安全方面的顾虑。说到底,我们都愿意相信无人驾驶是构筑未来出行的重要基石,只是这个“未来”不是一下子就能来的,既需要萝卜快跑这样的企业慢慢打磨,也需要我们这些用户多些耐心,更需要平衡好与传统行业之间如何良性共存的竞争矛盾。
大v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