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明德,却不想董明德不是一般的志愿军战士…… 那名扑向董明德的土耳其士兵大概到死都没搞明白,自己这身山民练出的蛮力,怎么就栽在了个看似瘦弱的志愿军手里。 他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位筋疲力尽的对手,可不是普通的战士,而是从战火里滚出来、还带着一身家传武艺的硬骨头。 董明德1947年入伍时还是个新兵,但打小练的拳脚功夫让他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格外抢眼,没多久就当上了班长。 这练武的底子可不是花架子,后来到了朝鲜战场,他连枪托都特意改成了铁质的,拼刺刀时比别人多了几分底气,有次短兵相接,他端着刺刀捅倒一个敌人,背后又扑上来一个,回手一甩铁枪托就把对方打得脑浆迸裂,这份利落劲儿全靠早年的功夫底子。 抗美援朝时董明德跟着42军首批入朝,这支部队可是杨靖宇部队的底子,打硬仗是出了名的。 他前前后后参加了20多场战斗,月浦里、妙香山、德川这些硬仗都有他的身影,光立功就立了四大功七小功,最后评上二级英雄、立下特等功,这些荣誉全是实打实拼出来的。 就说月浦里这地方,在第二次战役里是块硬骨头,42军要拿下这里打开缺口,联合国军自然守得死死的,董明德他们的任务就是往这尖刀上再添把力。 抓“舌头”那回就看出董明德的脑子比枪还快,上级要活的美军士兵获取情报,这活儿风险极大,硬闯就是送命。 他琢磨着敌人对南朝鲜军队的警惕性低,干脆让全班换上南朝鲜军装,大摇大摆混进控制区。 选在山谷生火更是妙棋,既像迷路士兵取暖,又能精准吸引巡逻兵,等美军骂骂咧咧凑过来,正好钻进他设的圈套。 这招比硬冲聪明多了,要知道当时志愿军抓“舌头”全靠这种巧劲,一份靠谱的口供能摸清敌军的火力点和部署,比打十次盲攻都管用。 刚抓完俘虏,守桥的任务就来了,这桥是志愿军反击的必经之路,联合国军早就绑好了炸药,一点火整个反击计划都得泡汤。 11月的朝鲜是什么天气?英军情报官测过,当时是50年一遇的极寒,月浦里附近凌晨温度能跌到-35℃,连急救血浆都得加热90分钟才能用。 董明德二话不说脱了衣服就往水里跳,带着战士摸黑剪引线,这河水冷得能冻透骨头,换普通人估计没几分钟就僵住了,可他凭着练武练出的好身板,硬是撑到了任务完成。 这哪是剪引线,分明是跟死神抢时间,要是晚一步,桥炸了不说,他们几个也得冻僵在水里。 接下来的仗打得更苦,联合国军装备精良,30多个人守桥,火力比董明德他们强不少,再加上刚从冰水里出来,体力早跟不上了,很快就陷入了肉搏战。 扑上来的土耳其士兵是个典型的山区汉子,人高马大,还带着他们民族爱用长刀的狠劲,这支部队是美军拉来的盟友,5000多人的旅,却连美军命令都常弄不懂,打起来全靠一股子蛮劲,志愿军都评价他们“韧劲很像当年的日军”。 估计这士兵见董明德个子不高,还喘着粗气,觉得捡了个软柿子,一把就扑了上去,可他不知道董明德的灵巧是练了几十年的。 董明德借着对方扑过来的力道,顺势带着他在地上翻滚,避开了要害,这要是换个没练过的,早被压得喘不过气了。 滚到有利位置,他双手跟铁钳似的锁住对方脖子,拼尽最后力气勒紧——这招是真要命,后来战友说他勒死敌人后还使劲踹了几脚才放心,这股狠劲都是战场上练出来的,对敌人心软就是对自己和战友残忍。 这场肉搏战不光是力气的较量,更是技巧和意志力的比拼,董明德能赢,靠的就是练武人的灵巧和军人的狠劲。 其实这不是董明德第一次死里逃生了,在另一场战斗里,敌人的地雷和大炮炸得他们连都只剩20多人,他所在的排也减员一半,连长牺牲了,他被炸昏后压在战友尸体下面,20多分钟后才被扒出来,脑子也落下了后遗症。 可就算这样,他醒了还接着指挥战斗,这种意志力比钢铁还硬,他在战场上还藏着柔情,当副连长时津贴比普通战士高,却全寄给了牺牲战友的家属,自己复员回乡后当治保主任,从不提当年的战功,直到2007年去世,家人才在木柜暗盒里发现那些特等功证书,这才知道老爷子是隐藏了51年的英雄。 月浦里的这场较量,说白了就是董明德这类志愿军的缩影:有练武人的身手,更有军人的智慧和意志力。 土耳其士兵只看到了他的疲惫和个子,却没看到他身上20多场战斗磨出的锋芒,没看到他敢跳冰湖的勇气,更没看到他骨子里的硬气。 这样的战士,就算筋疲力尽,也从来不是好惹的,后来他生前所在的部队修了英雄广场,要给他们塑雕像,这雕像立着的,其实就是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是靠智慧、勇气和拼劲撑起来的军魂。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7评论】【46点赞】
午夜迷墙
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