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曹耘山报考空军,拿到政审表格时,曹耘山睁大了双眼,在外公那一栏中赫然写

趣史小研究 2025-10-22 13:47:09

1965年曹耘山报考空军,拿到政审表格时,曹耘山睁大了双眼,在外公那一栏中赫然写道:毛泽民,中共党员,烈士。自己的外公是毛泽民,那毛主席不就是自己的亲戚吗? 1965年的这张政审表,让这个“秘密”才在曹耘山面前正式揭开。同时,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我的外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愿望,母亲毛远志其实早就付诸了行动。离休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追寻父亲毛泽民的足迹。从韶山到长沙,从安源到瑞金,她跑遍了父亲战斗过的地方,没有复印机,就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录资料,整理了将近30个卷宗。 1990年,毛远志因病去世。临终前,她或许还在遗憾,关于父亲的故事,还有太多没有找寻到。而曹耘山,默默地从母亲手中接过了这根“接力棒”。 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几万公里。随着走访的深入,一个伟大的“红色大管家”,和一段感人至深的兄弟情,渐渐在他心中清晰起来。 为了供大哥上学,毛泽民14岁就辍了学, 在家跟着父亲种田、做生意,一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曹耘山听家里长辈讲过,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毛泽民会定期挑着担子,送米送面过去。他一身农民打扮,很多同学都以为他是毛泽东家的长工。 这种兄弟情,是血浓于水的牵挂,更是革命道路上的相互扶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三兄弟在武汉有过一次短暂却意义非凡的团聚。当时局势非常危急,汪精卫马上就要叛变革命。三兄弟在家里讨论未来要怎么走。 毛泽覃最先表态:“我是北伐军出来的,我回部队去,参加南昌起义!” 毛泽东看着二弟毛泽民,毛泽民说:“一切听大哥安排。” 毛泽东拍板:“好,我准备搞秋收起义,你就给我做后勤,筹集粮草和资金。” 就是这次商议,决定了三兄弟各自的命运。可惜,这一别,竟是天人永隔。 1935年,留守苏区的毛泽覃为掩护战友突围,英勇牺牲,年仅29岁。 8年后,1943年,在新疆工作的毛泽民,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时年47岁。牺牲前,他对战友说:“如果你能回到延安,请转告毛泽东同志,我毛泽民无愧于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无愧于是毛泽东的弟弟!” 两个弟弟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这种痛,该有多深? 曹耘山在追寻外公足迹的同时,也一直挂念着那位素未谋面的叔外公——毛泽覃。他发现,相比于毛泽民,毛泽覃的事迹更少有人知晓,甚至连一块像样的墓地都没有。 2006年,他专程去了瑞金。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一个95岁的老太太,叫张桂清。当年,正是她亲手埋葬了毛泽覃的遗体。老人颤巍巍地带着曹耘山,来到山边一个农民家的后院,指着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的小土包说,就是这里。 看到眼前光秃秃的坟包,曹耘山心里说不出的酸楚。他坚持要去毛泽覃牺牲的地方看看。村民们说没路,很危险。他说:“我的家人在那里牺牲都不怕,我去看看怕什么。” 最后,在一个早已坍塌、只剩半堵墙的破房子前,曹耘山找到一块被雨水沤烂的木牌,上面依稀写着:毛泽覃烈士牺牲地。 那一刻,曹耘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他不仅是烈士的后代,更要成为历史的守护者。 他要把这些被遗忘的故事,一个个找回来,告诉后人。 他自己的人生,也践行着先辈的精神。1968年入伍,他主动要求去最艰苦的步兵连队。1979年,他指挥一个步兵营参加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荣立集体二等功。当看到年轻的战士在身边倒下,他才真正理解了外公和叔外公当年的选择。 如今,曹耘山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史料研究中,甚至远赴俄罗斯,查阅解密的共产国际档案,找到了大量关于毛泽民的一手资料,撰写了《寻踪毛泽民》等书籍。 从一个普通的少年,到一名浴血沙场的军人,再到一位孜孜不倦的历史探寻者。1965年那张政审表上的几个字,为曹耘山的人生标注了方向。他用大半生的行走和寻访,回答了那个16岁少年心中的疑问,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家庭,三代人之间关于信仰、责任与传承的动人故事。

0 阅读:156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